Loading 活動

« 所有活動

  • 此活動已過去

冬光園 (閒逛的空間)

詳情

開幕日期:
2015年12月10日
時間:
6:00 pm - 8:00 pm
閉幕日期:
2016年01月16日
活動類別:

藝術家出席酒會
2015年12月10日(週四)下午6到8時    

漢雅軒
香港 中環 畢打街十二號 畢打行四零一室

 

繪畫
鄭在東、Gade、李楓、曾佑和、Dagvasambuugiin UURIINTUYA、王川、王冬齡、黃琮瑜、徐龍森、嚴善錞、于彭

立體作品
馮明秋、 李文生、Nortse、徐國棟、西藏佛教古物

珠寶   Mimi LIPTON

展場設計   李文生

策展人   任卓華

協辦   漢雅軒 與 羅西

 

藝術作為場所也許遊園
任卓華

「冬光園: 閒逛的空間」是對西方現代「白立方」展覽空間的回應,扭轉觀眾對現代藝術空間的認知習慣。本展覽在觀念和空間結構上強調協調感,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在一個重新建構的空間中彼此協調融合,互相產生共振。展覽空間由香港藝術家李文生設計,其創作橫跨雕塑、裝置、樂器及一些難以界定的跨領域作品。
本展覽的策展靈感來自一個展覽理論概念:「黃盒子」。這個概念由張頌仁、高士明與邱志傑構思,並曾經舉辦「黃盒子:臺灣當代書畫展」(台北,2005)及「黃盒子在青浦:中國空間裡的當代藝術(上海,2006),以審視中國文人美學元素,並探討如何在當代語境裡應用這些元素,強調文人賞玩的場所體驗。傳統文人聚會在園林或書齋裡舉行,閒逛流連。賓客一邊酌酒品茗,一邊翻閱書畫,有所得則取筆附加題跋;雅士們品簫撫琴,低吟淺唱,在樂聲中觀賞文玩。文玩,即文房四寶或其他器物擺件,通常是古董,或巧借自然木石,賞玩野趣盎然的物事。以文人石為例,本來就是一塊天然造型的石頭;被安置底座上作為清供擺件,成為一件可供玩賞的藝術品。 「黃盒子」就是對現代藝術展示空間的「中性」特質提出挑戰,並在當代語境中尋找另一種展示文化的可能。

「冬光園」著意呈現一個概念園林,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空間。展覽在十二月舉行,正值盛冬之際;冬天在不少國家也是個跟靈性和宗教有關的季節。由是,所選展品均反映時節的特質,呼應中國宇宙觀五大元素之三:「金」、「水」、「土」,指向秋冬,以及季節之間的更迭。展品與這三大元素時有關聯,或是所用媒材,或是視覺層面,有時則暗有所指。

「冬光園」選擇在都市裡的當代藝術空間中建造一個理想的「園林」,並非有意追溯過 去,而是企圖呈現此時此刻的,真實的願景。事實上,這個閒逛的空間已由園林走進城市裡的當代藝術畫廊,意味著展覽難免會牽涉到被議題化的當代情感:例如,當藝術家試圖以作品頌揚大自然,有時反而強調了當代文化對大自然的干擾及破壞。

策展時,我有幸在漢雅軒和Fabio Rossi的藏品中挑選展品,盡覽不同年代和國界的藝術家。「水」,與冬天有關,亦代表著似水流年,一去不返的時光。在這個展覽空間裡,觀眾可以穿越時空,穿梭於十三世紀的西藏、九十年代的台灣,以至今天的香港、蒙古等地。這種兼收並蓄的精神也屬於展覽所隱喻的一種微小旅程。展覽把作品連接起來的特色,是一種內在/外在的共鳴和折射,一種自然與文化之間的中庸,一種對文人美學的沉醉;文化本身同樣是大自然,不斷成長、變化、適應,同時不忘本心。

展覽的核心,是倫敦獨立珠寶設計師Mimi Lipton(米米.立爾頓)的驚艷作品。數十年來,立爾頓周遊列國,搜集寶石、貝殻、珊瑚和其他自然界珍寶,結合藝術家的觸覺和技藝,設計出富有雕塑感的珠寶作品,反映自己對野生自然和文化之間的詮釋。不少作品的模座安裝和雕塑方式,令其自成小宇宙,就像文人賞石那樣,一石而見山。

反映著珠寶作品的珍稀光環,是一件耀眼的雙連屏繪畫作品。曾佑和是中國第一代的實驗水墨藝術家,嘗試以破格的方式使用傳統書畫媒介。她首創「掇畫」技藝,令畫紙本身亦成為展示才華的媒介,這次展出作品正是「掇畫」的代表作,亦是本展覽中一件傑作。

蒙古藝術家Dagvasambuugiin Uuriintuya的山水畫華麗魅惑,畫面紋理如織錦般豐富,將山巒和人類存在的脈絡逐層揭示,精緻與力量兼而有之。內地藝術家嚴善錞和王川各自使用獨特的藝術語言,以半抽象手法凝視大自然一角,或是杭州的一個小蓮塘,或是魚兒游於糾結的蘆葦之下。藝術家以此揭示大自然看似無心的畫面裡蘊含的耀目能量。北京水墨畫家徐龍森以氣勢磅礡的巨型書畫見稱。展覽中的小幅水墨金箔紙本,用筆細致,把山脈的厚重凝聚在畫面之中。

備受尊崇的書法家王冬齡,過去十年一直專注於巨型書法裝置。是次展出的扇面則巧見妙思,是香港熟悉的歌曲《啼笑姻緣》。

書法家和篆刻家馮明秋的兩件作品,創作時間相距廿載,流露藝術家兩種面相:看似巨型「印章」,實是木刻塗彩作品,筆法離奇,富於動感,彷彿正要從畫框走出來的動畫;馮字的「時間限定」書法作品,同時訴說顯現和消失的特質。

印尼籍華裔藝術家李楓的抽象山水畫,在銅片上創作,代表著另一種文化與大自然的交融:優雅的構圖,是藝術家以有機方式令銅片隨她心意自然氧化,然後放置數月,讓圖像慢慢演化。相對來說,徐國棟的太湖石則反映一種較傳統的手法,巧妙介入自然。藝術家延續傳統,在天然石上巧加雕琢,令本來受風浪沖擊侵蝕而得的形態更形「自然」。

台灣水墨畫家于彭(惜於去年辭世),其作品野趣橫生,將自己在當代台灣的生活面相體現在夢幻般的花園裡,作品或是繪在小木盒、大畫軸,甚至自己家的天花板(展覽並未展出天花板壁畫!)。同輩藝術家鄭在東,以其水墨畫的表現派詞匯,捕捉當代漫遊者的感性。畫中的銀色夜景,帶著一股樸素的頹廢,既浪漫又諷刺。

香港畫家及新媒介藝術家黃琮瑜的作品細緻,環環相扣,同時捕捉極端的城市化及瀕危的自然之美,這種兩極性正是香港的二元核心。西藏當代藝術家Gade和Nortse的作品,美麗中帶著苦澀和幽默。從Gade的掐絲面書籍和畫軸,以至Nortse的曼陀羅混合媒材作品,都著意扭轉傳統工藝的慣常作法, 其實藝術家刻意經營的傳統片段的正是一種全球化侵蝕之餘的碎片。

遊走於時間之流的是一組十三至十五世紀的木刻手繪西藏經版。經版透著一種對神明的虔敬,光彩鑑人的神采下,又提醒著我們精緻的抽象形態如何跟大自然、哲學和實驗本身一樣永垂不朽,超越時空。

 

簡歷

繪畫

鄭在東 (1953年生於台北)
臺灣七〇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化運動間接呼應了歐洲的新表現主義繪畫,鄭在東等新畫家同時開始使用表現主義和超現實的手法面對臺灣民間的生活現實。他試圖以閒逛的知識分子角色給民間生活和所在地賦予新的文化意義。通過延續傳統文人趣味及回顧日據時期的臺灣民間審美,鄭在東建立了 一種當代的文人情趣。鄭在東的閒情是他的智慧。就因為他有閒情,以故不礙於歷史時空。遊玩與 做事他同樣不著痕跡地切實,古玩與時事都在當下審視,過後不把包袱帶在身上。

 

Gade (1971年生於西藏拉薩)
Gade 1991年畢業並及後任教於西藏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1992年於中國美術學院學習中國畫和藝術史。Gade的繪畫與雕塑作品結合西藏傳統符號與技術和西方當代流行文化的圖像,以幽默的形式展示及評論全球化與現代化對傳統西藏文化和宗教所帶來的影響。

作為更堆群培西藏當代藝術空間創辦人之一,Gade曾在世界各地舉辦個展與聯展。作品也被諸多重要國際藝術機構收藏,包括中國美術館、利物浦世界博物館、澳洲白兔藝術基金會。2010年,他在北京宋莊美術館聯合策展了名為「烈日西藏」的中國首個西藏當代藝術展。

 

李楓 (1969年生於雅加)
李楓,畢業於印尼萬隆理工學院主修陶瓷。1990年移居香港,經常以陶瓷配以不同的材質創作,包括金屬、織物甚至數碼多媒體,並以裝置形式展出。她的作品以細膩並感性見稱。 她的銅與混合媒體作品Life Force: Terrain反映了她與大自然在靈性上的聯繫,感應到大自然作為強大生命力和治癒的源頭。李楓與自然合作,通過實驗應用不同熱度和有機材料於銅板上,再待銅板氧化數月,創造出不同的作品。
李楓作品曾在多個國內和國際藝術展覽中展出,也獲得許多國際獎項。 2007年,她的作品被韓國利川世界陶瓷基金會永久收藏。2008年她獲得美國弗里曼獎學金獎,參與在佛蒙特藝術中心的藝術家駐住計畫。她2008年的作品“flight”被收錄在泰晤士及戴德生出版社,伊曼妞爾·庫珀著的「當代陶瓷」一書裏。2015年,她的作品”Life Force : Sparks”在香港UOB大華銀行藝術比賽中獲得銀獎。

 

曾佑和 (1925年出生於北京)
曾佑和少女時隨溥佺學畫,畫山水全用中鋒, 她的解釋是王府子弟學文藝都強調規矩,求「正」。 關鍵是學習收斂,不讓子弟心野。她在一九四八年 隨美術專家的夫婿古斯塔夫艾克(Gustav Ecke) 遠 赴 歐 洲 後,一 下 子 拋 開 筆 墨 用 裱 畫 法 開 發 「掇畫」,把紙張的透視深度以掇加碎紙來改變, 形式和方法的試驗當時走在所有中國藝術家 之前。移民夏威夷後教學作畫,數十年不在亞洲 現身。曾氏之作品為世界各地藝術機構所收藏,其對水墨的創新和藝術史的貢獻並不亞於在紐約發展的王己千、巴黎的趙無極、香港的呂壽琨及台灣的劉國松。

 

Dagvasambuugiin UURIINTUYA (1979年生於蒙古)
Dagvasambuu Uuriiyuntya, 2002年畢業於蒙古文化藝術大學,2004年獲得蒙古國立師範大碩士學位,現為自由身藝術家。從描繪蒙古婦女的傳統圖紋中取得靈感,她的作品風格結合詩意和日常意象,她的畫作受傳統的佛畫,東亞和中亞的美學所影響,主旨多是有關當代生活的精神面貌的圖像。

 

王川 (1953年出生於成都)
王川 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工作生活於北京。王川早年獵足寫實繪畫,並斬獲頗豐。1984年,他移居更為開放的深圳,近在咫尺的香港給他打開了一片更廣闊的天地,促成了他在深圳博物館展出極簡主義裝置展“墨Ÿ點”。1989年他參加了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現代藝術展」,其影響深遠。90年代末,王川身患惡疾卻實現了頓悟式的轉折,將創作帶到了另一高度。他的作品潛藏著能量底蘊,通過大小、虛實、粗細、點線面的對比及形態的呈現,往往給人們接近於精神體驗般的感受。藝術家開始學會放棄自足的個體,把自己交付給更為廣大精深的宇宙法則時,這種彼岸式的對話和感知才會自動涌現。 他的作品被眾多機構收藏,包括民生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和上海的龍美術館。

 

王冬齡 (1945 年生於江蘇如東)
堅持書法實踐愈五十年,王冬齡是中國最具成就的當代書法家之一,在國際上亦享有盛譽。1989 年至1992 年,他受邀赴美在20 多所大學中講授中國書法藝術,並擔任明尼蘇達大學及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客座教授。這段經歷促使他發展出更具國際視野和包容性的書法風格,在註入當代性的同時,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韻味。通常王冬齡作品中的文字很難─加以辨認,這使其更趨向於抽象繪畫而非書法,他在中國當代書法和水墨領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王冬齡1981 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並獲得碩士學位。現擔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及現代書法研究中心主任。生活和工作於中國杭州。
他參加的重要展覽包括:《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展》(1998),古根海姆博物館,美國紐約;《驚人之筆─中國現代書法展》(2002),大英博物館,英國倫敦;《筆墨─中國書寫藝術展》(2006),大都會博物館,美國紐約;他最近的個展包括:《書海潮》(2013),漢雅軒,中國香港;《書法道─王冬齡書法藝術展》(2011),浙江美術館,中國杭州。

 

黃琮瑜 (1977年生於香港)
黃琮瑜是一個畫家,新媒體藝術家和作家。在香港中文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課程,後獲英國文化協會獎學金赴倫敦藝術大學坎伯韋藝術書院完成數碼藝術碩士,以優等級別畢業 (Distinction)。他的創作範疇為繪畫及數碼藝術。在繪畫方面,早年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習畫,專注當代水墨的探索。在數碼藝術上黃琮瑜則致力開拓程式編寫及新媒體應用的可能,並着重數碼技術及中國文化的揉合,當中嘗試過的手法眾多,包括以實時隨機為特點的動畫製作、應用三維動畫處理山石造境、開發模擬水墨滲染的程式系統並發展成數碼作品、 等等。黃氏的作品曾先後於亞洲,歐洲和北美展出 。繪畫及數碼作品多年來香港藝術館、湖北美術館、 香港大學美術館、及私人收藏。

 

徐龍森(1956年生於上海)
徐龍森畢業於上海工業美術學校。他復興了中國畫的重要品格:雄渾而恣肆,磊落而曠達。徐龍森的山水實踐是他一個人的洪荒世界,雖然其中映射出所有人的山河歲月,但他的山水卻絕非傳統山水畫講求的“可游可居之境”,山水寂泊茫昧,拒絕人的進入。徐龍森的野心,或許是要顛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儒教精神,他所要做的,或許是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一種應和。
徐龍森的作品於不少至名機構展出,當中包括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法院、意大利羅馬古文明博物館、英國倫敦大學Brunei Gallery、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和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嚴善錞 (1957年生於杭州)
嚴善錞在70年代末就學於中國美術學院,它的前身便是西湖國立藝術院。這是一個在當時非常前衛、但同時也是一個具有文人氣質的學院,幾十年來,這種開放而又不乏古典情懷的精神,一直是這個學院引以爲傲的傳統。嚴善錞曾深入地研究過黃賓虹和潘天壽等大師們的人生、學問和藝術,乃至對他們再三致意的整個文人畫人傳統,也都做過系統的研究,並發表過富有建設性專著。同時,作爲一個西畫專業的藝術學徒,他也經歷了從寫實主義到印象派和抽象派的技術訓練。在林風眠、吳大羽、倪貽德、關良等西洋畫家的藝術風格中,他領悟到了中西繪畫的變通之處以及繪畫藝術的內在本質――趣味。堅實的造型基礎和全面的藝術修養,使他走上了一條與當代中國藝術家完全不同的創作道路:以學問養畫。嚴善錞近期的布面畫,運用了水墨、炳烯和濕壁畫的材料和技法,用以來表現對自己的童年的視覺經驗和故鄉西湖的追憶――他在那個美麗的西子湖畔整整生活了二十四個年頭,遊邊了那裏的每一塊山石。對於年近知命的嚴善錞來說,追憶成了他生活和藝術創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于彭 (1955-2014)
出生於1955年的台灣,于彭在世界範圍內獲得讚譽已有30餘年。他曾是從陳一耕,並自學過包括泥塑、木板版畫、油畫及水墨等在內的眾多藝術媒材。于彭二十歲時入伍,從此遊覽各地,並成為台灣著名的街頭畫家。1981年,他遊覽了中國大陸的眾多古蹟,燃起了對中國傳統的濃烈興趣並專注於水墨的創作。于彭藉而他離經叛道的筆法,拙撲而不合邏輯的佈局,顛覆水墨畫傳統。在他生動的山水畫卷中,人物與動物隨性點綴其中,帶領觀者進入一個無邪而疏遠的世界。于彭的作品曾於世界各地著名藝術館舉辦眾多個展與群展,他的作品被許多國際機關收藏包括大英博物館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立體作品

馮明秋 (1953年生於廣東)
旅美華人藝術家馮明秋是一位自學的藝術家,他亦是專注語言文字的藝術家:散文、小說、詩歌、篆刻及書法。他出生於中國廣東,成長於香港,於20歲中期遷至紐約生活。馮明秋自幼時便受到藝術的浸染,而在曼哈頓邂逅視覺藝術則重新啟迪了他的精神世界。藝術家以印章與中國書法來回應他鑽研書寫文字的獨特之道。
在藝術家參與過的眾多國際展覽中,馮明秋曾於1999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大型個展。他亦曾是劍橋大學的駐留藝術家,而他的作品被收藏於眾多重要的私人及機構收藏中,包括: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白兔當代藝術收藏(White Rabbit Collection,悉尼)和以色列博物館(耶路撒冷)。他亦是一名活躍的畫家、攝影家與雕塑家。

 

李文生 (1962年生於香港)
李文生在 香港新界一條細小的客家村落出生。14歲移居英國,於家裏開的餐館工作,並進修藝術。1992年回到出生的村落在一間有300年歷史的學校成立工作室,主要進行雕塑創作,利用木及其他天然材料創作形式主義藝術及實用藝術,包括自創的樂器。近期的雕塑作品很多都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如漢字的語標音符。李文生也是一名活躍的行為藝術家及即興音樂家,曾與香港不同媒體的藝術家創作表演活動。最近兩年,李文生退居世外,於祖籍村落收集舊物及材料,創作手制物件及樂器。

 

Nortse (1963年生於拉薩)
Nortse在西藏大學,北京中央藝術學院、廣州及天津藝術學院等校學習。他透過實驗傳統文化藝術的形式和意象,創造了驚人的混合媒體作品。他的作品關注全球性的議題,包括:全球暖化、環境惡化、人口膨脹、青少年酗酒問題、文化和傳統被侵蝕以及全球媒體下的建立自我認同等。Nortse曾於中國,歐洲,美國展覽,作品亦被國際的私人與公共機構收藏。2015年,他參與新南威爾士美術館舉辦的「東征:謝爾曼夫婦的當代亞洲藝術收藏」展覽。

 

徐國棟 (1950年生於上海)
徐國棟對於中國傳統石藝的濃厚興趣承傳自他的父親,著名山石大師及上海市盆景賞石協會的創辦人徐智敏先生。徐國棟的作品在中國曾獲得無數榮譽和獎項,並在國內以及國際展出。他其中的十八件作品在1998年的上海園林石展「一石納百川」獲得了第一名。徐國棟現居於上海。

 

十三至十四世紀匿名西藏藝術家
封經板的中央為鍍金刻紋的薩拉斯瓦蒂(即辯才天女)演奏維拿琴。在這音樂與辯才女神兩側有由渦卷狀包圍的四個金章,金章為佛教象徵符號,包括無盡結、雙魚、三寶和貢碗。板面中央分區以多色鍍金條紋與紅綠交替的花瓣圍繞。封經板外邊框飾以藍底紅蓮紋一週,上有16個刻有佛教符號小金章。

 

珠寶

Mimi LIPTON
生於奧地利,後於比利時及英國學習。她曾於倫敦當代藝術學院工作,此契機加深了她對現代藝術的興趣。她一直贊助並收藏西藏藝術,亦遊歷大片非洲和亞洲土地。她出版過不少著作,包括她與托斯滕‧度莎出版的“The Tiger Rugs of Tibet, Stacking Woo”,與米高費曼,思安伊凡出版的“In the Oriental Style: A sourcebook of Decoration and Design”,及與珍‧辛格出版的“Jewelry from Tibet and Nepal”。 她亦緊密參與保羅和伊蓮路易斯的‘People of the Golden Triangle’展覽及出版研究工作。

 

策展人

任卓華
任卓華為獨立策展人、評論家及翻譯家,多年來專注從事中國當代藝術的跨文化交流及藝術理論比較研究。她一直關注香港的藝術發展,近年與多位香港藝術家合作,包括蛙王、梁美萍和徐世琪等 。2008到2009年為香港藝術館大型系列展覽項目「香港藝術:開放‧對話」策劃「尋找麥顯揚」。2009年,任氏獲香港民政事務局頒發嘉許狀,以表揚她對香港藝術及文化界所作出的貢獻。任卓華現為漢雅軒策展總監。

 

 

地點

其他活動

NADIA AYARI: ABOUT SURRENDER

Nadia Ayari HKAGA

畫廊: Double Q Gallery

藝術家: Nadia Ayari

開幕日期: 2 Mar, 2024

閉幕日期: 30 Mar, 2024

梁嘉賢、鄧啟耀、周晉: 空間之間

In - 2

畫廊: SC Gallery

開幕日期: 6 Mar, 2024

閉幕日期: 12 Apr, 2024

《在「石」空下許願——馬德升個人作品巡迴展》

MDS Wish Upon a Rock - Exhibition poster - FINAL_240221-MAIN

畫廊: 3812 畫廊

藝術家: 馬德升

開幕日期: 20 Mar, 2024

閉幕日期: 12 Ap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