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浩登(香港)很榮幸為日本藝術家Mr. 舉辦個展,這是他2016年後在畫廊的第一次個展,名為《人們都誤解了我的作品,以為只是懷舊、可愛,看似日本動漫,但其實我不斷作畫,是想擺脫那纏繞我靈魂的魔鬼,它隱藏在血管裏,揮之不去,唯有以繪畫對抗》。是次展覽會展示過往幾年,藝術家在視覺語言和創作主題上的重大進步。
展品除了新畫作外,亦包括幾幅過往6年的舊作,顯示Mr. 的創作技巧已超越繪畫層面。由「可愛」(kawaii)到「可怕、陰暗」(kowai),這批展品是藝術家以高低明暗手法對不同題材的探索,代表他走過的創作之路。
被譽為村上隆超扁平(Superflat)運動的一員猛將,Mr. 把動漫這大眾藝術形式推上更高層次,作品深具影響力,吸引到不少追隨者。
從表面看,Mr. 筆下的男孩和女孩,似帶有色情動漫風格,背後其實是藝術家在逃避問題家庭。Mr. 的父親是個普通工人,活在社會底層,以製造塑膠產品維生,母親是狂熱教派信徒。Mr. 有個兄弟,17歲高中時,因嚴重家庭糾紛而入住庇護所10多年。在這家庭環境下,Mr. 常常退縮到自己的一人世界,為的是要逃避現實。
Mr. 的誇張宅男圖畫,已成為他的創作特色,除了表達幻想,藝評家更認為與某主題有關,用Mr. 的說法,是要反映自己的戀物傾向。其實,對於Mr.,藝術創作是一種治療,讓他從離異的家庭中回復過來。很多人都以懷舊心態欣賞Mr. 的作品,儘管作品無法簡化為單一情感,但更準確的說,是作品勾起觀者共同情懷裏的懷舊感覺。Mr. 作品的意義,源於他對戰後日本政府的憤怒,而近期事件亦有催化作用,例如2011年東北地方大地震及海嘯,以及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
藝術家在近期創作中的實驗性與想像力日益踴躍,作畫技術也隨之轉變。由於自身不倚重數碼繪圖,他先在電腦上簡單定稿,然後反覆採用絲網印刷這一傳統工藝,在畫布表面展現獨特的觀感,近期的紙本畫作也多運用了此項技術。
於是,近期作品出現了一種新表現方式,套用日式街頭藝術來描繪衝突對碰:一方面是媒體報導國內貧民區所引發的社會迴響,另一方面是藝術家自身的心靈治療。
藝術家簡介
Mr. 1969年生於日本Cupa,1996年畢業於東京創形美術學校美術系,現居於埼玉縣,曾參與的個展及聯展包括:《Tokyo, the City I Know, at Dusk: It’s Like a Hollow in My Heart》(貝浩登(首爾),2016年);《Animamix Biennale 2015-2016》(韓國大邱美術館);《Live On: Mr.’s Japanese Neo-Pop》(西雅圖藝術博物館,2014年);《Sweet!》(貝浩登(香港),2013年);《Kyoto-Tokyo: From Samurais to Mangas》(摩納哥格利馬爾蒂會議展覽中心,2010年);《Animate》(日本福岡亞洲藝術博物館,2009年);《KRAZY! The Delirious World of Anime + Comics + Video Games + Art》(溫哥華美術館,2008年);《RED HOT: Asian Art Today from the Chaney Family Collection》(休斯敦美術博物館,2007年);《Chiho Aoshima, Mr., Aya Takano》(法國里昂現代藝術博物館,2006年);《Little Boy: The Arts of Japan’s Exploding Subculture》(纽约日本協會,2005年)。此外,Mr.的作品也獲不同博物館永久收藏,例如費城藝術博物館及西雅圖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