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榮幸地宣佈將在香港空間呈現《繪畫與存在》群展,將20世紀50、60年代亞洲代表性的日本「具體派」、韓國單色繪畫,以及在中國80年代晚期出現的抽象繪畫嘗試相連接。
具體派藝術實驗的理念在《具體藝術宣言》中有完整表述:「具體藝術並不嘗試改變材料的本質,也不扭曲它們的特性,而是希望創作者與材料共同昇華。」在這一框架下,具體派的成員們各自進行著精彩的美術實驗。白髮一雄用腳在巨大的畫布上創作;嶋本昭三把載滿顏料的玻璃瓶往畫布上大力投擲;田中敦子以源自燈膽及電路簡化而成的幾何形狀作畫;前川強利用麻布的粗糙表面,加上粘著劑和油彩製作……種種嘗試讓具體派在亞洲當代藝術史上佔據不可或缺的地位。
韓國單色繪畫活躍於1970年代,藝術家們不只用單一的白色,而是將黑、紅、藍、黃、綠五色,及棕、米、灰這樣的中性色彩都運用到「拒絕」色彩的實踐中。他們試圖揭示超越了色彩的精神性、物質性與執行性。尹亨根受到韓國古代學者和書法家金正喜影響,他通過松節油稀釋顏料,使用容易暈染的畫布,創造出類似宣紙的傳統油墨染色效果。
中國當代藝術家在80年代後,受到西方抽象藝術的影響開始了抽象藝術的創作。尚揚的藝術觀念建立在堅實的視覺基礎上,他的作品既保持了抽象性的內在張力,又不乏即興式的輕鬆與幽默。丁乙被認為是中國抽象派畫家中的先驅者,「十」字以及變體的「X」是他主要的視覺符號,用以超越和對抗當時中國典型的政治、社會寓言繪畫。從 80 年代後期開始,他將這一標誌作為結構和理性的代表,以及反映事物本質的圖像表現的代名詞。余友涵是九十年代前衛藝術運動里政治波普藝術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他融合了中國的視覺符號和西方藝術的表達方式。其作品曾經對當時的文化情形帶來了較大衝擊,並影響和感染了一代年輕藝術家。 朱金石的「厚繪畫」一反西方九十年代之後的構成主義、新幾何主義的抽象繪畫主流。儘管里希特、朱迪·施耐貝爾、科可比、白髮一雄八十年代的強勢風格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但當他2000年後重歸繪畫時,更加關注同時代的藝術家,認同阿爾布萊西特·歐勒、西希·布郎這些新銳藝術家的創作方向,粉碎了傳統抽象主義的單一理念。從告別現實主義,走向抽象,再到向西方學習,然後向傳統回歸,譚平的藝術思想裡始終有兩個原點,一個是立足於西方現當代藝術形成的參照系,反觀抑或反省中國的文化傳統;另一個是從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邏輯與藝術史上下文關係出發,與西方拉開距離,形成個人化的修辭與表述,並建立自己的方法論。陳文驥曾有二十年是以具象寫實的繪畫語言來完成自己的藝術表述,自2006年開始逐漸將個人的藝術方式納入到抽象思維的範疇。畫面不再有任何可辨認的物體,而只是一些概念化的圖形:圓、圓錐、橢圓、三角,抑或帶著圓角的斜面。他在形式的表述上更為極簡理性,觀念上也更強調在空間關係中的視覺體現。
2019年9月巡展至台北白石畫廊, 2020年4月巡展至日本輕井澤美術館, 2020年9月回到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二空間進行閉幕展。
本次展覽感謝白石畫廊與PKM畫廊的支持。
畫廊: Double Q Gallery
藝術家: Laura Berger, Kate Bickmore, Sholto Blissett, Pierre Knop
開幕日期: 16 Sep, 2023
閉幕日期: 14 Oct,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