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遠古時期第一幅壁畫發展至我們現在的網上博客與推特發文,人類從古至今都圍繞著說故事的習慣。我們以故事為載體互相溝通、學習與聯繫。但尤以藝術為甚,在建構和理解箇中意義的過程中,單是畫布不足成為傳遞故事的媒介。換言之,作畫時的每個程序和層次都承載著藝術家想表達的故事。
在這個展覽獲邀參展的藝術家都費盡心思,嘗試在創作材料和媒介所設的框架內尋找自己獨特的語言。因此,觀眾在觀賞這個展覽的藝術品時,不妨把焦點轉移——從欣賞眼前藝術品的主題或題材等構思,延展到藝術家的創作過程。由他們所選的媒介與材料以至藝術家之間互相的交流等,皆刻印了故事的痕跡。
曾翠薇以活躍有力和紋理分明的筆觸,配合精巧的元素,構出想像力豐富的畫面。另外,鮮豔的顏色、重疊的線條與視角互相輝映,投射出作畫者的情感,故藝術家的造詣可見一斑。曾翠珊過往曾執導不同風格和主題的影片,其中大多以愛情為不可分割的主要元素。是次展覽所展出的作品則是曾氏第一次製作的舞蹈錄像。該片探索男女感情歷經溝通、衝突和對衡間的張力而終致瓦解的局面,以及過程中個體自身的重塑。卓思穎則以未經修飾的原始感覺和對創作的慾望為原動力。卓氏為了這次展覽,細看我們努力逃出界限但仍受制於自己身體及思想的困局,以此為新作的靈感。
策展人介紹
生活在香港,郭瑛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參與策劃各大小國際展覧,當中包括香港油街實現的「收藏家協會」,2014,2016年波蘭Laznia藝術館的「這麼近,那麼遠」,2016年紐約La MaMa Galleria的「嫑緊張」,2017年LOOK 國際攝影節首席策展人,2017年第 57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楊嘉輝的賬災專輯」。 2006至2012年擔任英國曼徹斯特華人藝術中心的策展人。
郭氏於2014年獲授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她與本地藝術評論人成立Art Appraisal Club以推動批判性思維,及鼓勵業界的交流和討論,該會經常於不同渠道發表文章,並於2016年秋季首次發行中英文半年刊《藝評香港》。
藝術家介紹
卓思穎,2012年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現時正就讀康考迪亞大學藝術創作碩士並主修雕塑。曾參與亞洲、南北美洲、歐洲等地多個藝術節和展覽,包括2016年西班牙巴塞隆納的LOOP Festival; 2015年波蘭佛羅茲瓦夫的16th Media Art Biennale WRO; 奧2014-15年地利林茨的Ars Electronica Centre。她參展過的個人藝術展包括2015年香港咩事藝術空間舉辦的「She, Herself」; 2015年香港百呎公園舉辦的「After Blossom」; 2015年香港錄影太奇舉辦的「Every Every, Fuse: A.I.R.」 ; 2015年瑞士蘇黎世舉辦的「A Little Bit Different」。2014年,卓氏獲第十九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互動媒體組別) 特別表揚。另外也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新秀獎的提名和Sovereign傑出亞洲藝術獎。
曾翠薇,分別於1996年與200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獲取學士及碩士學位。於2015獲選參加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三個月的駐留計劃。近年的創作常運用色塊與線條等基本繪畫元素,配合虛實糾葛的構圖、對比、或絢麗或黯沉的色彩,呈現既含糊又曖昧的心理空間。近期的展覽包括 : 香港嘉圖畫廊舉辦的「有些山有些景」及 新加坡One East Asia舉辦的「[Purple]: Women of Mankind」等。作品為香港藝術館、藝穗會、夏利豪基金會、唯港薈、登臺酒店及私人收藏。
曾翠珊,2012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曾氏曾創作多部不同風格的電影及錄像作品。曾氏作品多以女性關注為視點出發, 2008 年完成首部長片《戀人路上》,被台灣南方影展評為「最佳劇情影片」。2011 完成第二部長片《大藍湖》,影片獲各界贊譽,獎項包括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評委會特別獎」及獲選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2011 年度推薦電影 。2014 年完成紀錄長片《河上變村》及中韓合作的都市愛情故事《香氣》,影片於 2014 年 8 月 全國公映。近年曾氏積極參與環保及弱勢社區相關的影片製作,2016 更獲得 FilmAid Asia頒發人道主義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