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活動

« 所有活動

  • 此活動已過去

亞洲文化協會會友作品慈善展覽2018

詳情

開幕日期:
2018年11月3日
時間:
4:00 pm - 6:00 pm
閉幕日期:
2018年12月1日
活動類別:
, , , , ,
網站:
http://alisan.com.hk

開幕酒會:十一月三日(星期六)下午四時至六時

主禮嘉賓:亞洲文化協會香港分會主席   捷成漢先生

藝術家將出席開幕禮

懇請回覆留座:[email protected]

亞洲文化協會慈善晚宴拍賣作品預展於藝倡畫廊同場進行,慈善晚宴將於十一月十七日在元創方舉行

展覽畫冊同時出版

適逢今年亞洲文化協會(ACC)香港分會成立三十周年,藝倡畫廊十分榮幸於中環展覽空間舉行首次的亞洲文化協會獎助得獎者年度展覽的籌款活動。亞洲文化協會於一九六三年由約翰 · 洛克菲勒三世成立,其使命是通過有意義的、身體力行的跨文化交流來促進國際間的了解。藝倡與ACC的結緣可以追溯到一九八六年,當時畫廊創辦人金董建平協助在香港成立亞洲文化協會之友委員會,並出任副主席。正如ACC通過頒發獎助金給得獎藝術家來促進美國與亞洲藝術界文化交流的蛻變一樣,藝倡畫廊透過在香港及海外推廣華人畫家,鼓勵拉近東西之間的距離。ACC獲得的捐款讓數以千計的藝術家能夠通過獨特的國際交流經驗,擴闊並充實他們相關的藝術範疇。今次ACC在獎助年度展覽展出的藝術作品證明了支持ACC所帶來的活力和才華;作品呈現了挑戰性、激勵性和啟發性。售出展品的部份收益將直接捐贈亞洲文化協會會友獎助計劃,以繼續支持更多的藝術家及藝術專才。

藝術家簡介

 朱興華(生於1935廣東),著名本地藝術家,事實上他是一位專業的精神科護士,隨着成長而對藝術產生濃厚 興趣,亦曾修讀藝術和設計夜間課程,令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專業(藝術家和護士)集於一身。因此朱氏的精神病患者自然地成為繪畫主題,畫中的場景有如民間繪畫般簡樸和充滿稚趣,又捕捉了精神病患者被社會孤立的痛苦。一九九二年從職業護士退休後,朱氏一直專注以香港現實生活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包括新界地區受城市化的影響。本次展覽特別展出朱興華的最新作品,同樣是通過退休前的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而創作。

一九六五年於倫敦莫斯里醫院完成精神科護理學位,一九六八至八九年在青山精神病院任職護士,完成香港大學校外課程的藝術與設計證書課程後,一九七四年成為視覺藝術學會會員,八二年為香港雕塑家協會會員,並於八三至八六年獲委任為視覺藝術學會主席。一九八九年獲頒市政局藝術獎和一九九二年獲香港藝術家協會「年度畫家」,一九九三年獲ACC視覺藝術獎助金赴紐約研究藝術。近年展覽包括「灣仔文法」,香港藝術中心(2018);「重聚」,交易廣場(2017);「港台互動:藝緣二拾二年展」,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017);水墨藝博,香港會議展覽中心(2015);「美妙香港:朱興華作品」,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11)。

林東鵬(生於1978香港),混合媒體藝術家,在板上創作的大型繪畫最為聞名,是「伙炭藝術工作室」的創辦成員之一,其他成員包括他的同輩周俊輝和石家豪。林氏的作品傳遞了創造力在亞洲商業大都市中所面對的挑戰。他使用的素材有傳統(油彩、塑膠彩、炭筆、鉛筆)和非傳統(釘子、沙子、夾板),從而探索物件和素材之間的非常規關係。本次展覽中的板上繪畫與二O一八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中的作品相似,同樣融合東西方的風格,並通過「死」物的原始性,對人類破壞自然界作出發自內心的評論。

二O一三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獎最佳藝術家獎、二O一二年獲ACC視覺藝術獎助金、二OO九年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獎,及二OO六年Sovereign Asian Art Prize。主要個展包括「我曾經在這裡」,凱尚畫廊,紐約(2016); 「玩物」,路易威登空間,香港(2014); 「好奇匣」,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三藩市(2013); 「過去進行式」,歌德學院,香港(2012)和「林東鵬:第一步」,華人藝術中心,曼徹斯特(2006)。 世界各地聯展包括於Artistree,香港(2013); 泰特現代美術館,倫敦(2010);上海當代藝術館,上海(2010);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倫敦(2005)。作品獲香港M +、香港Burger Collection、香港立法會,中國K11藝術基金會、德國法蘭克福德意志銀行收藏。

魏立剛(生於1964大同市)原本主修數學系並學習中國書法的魏立剛,毫不猶疑地運用他的分析天份,革新傳統書法。早期鑽研書法的規則和結構,後來將文字的遊戲性推向純粹的抽象形式,「魏氏魔塊」聞名至今。在這個公式中,一個個的文字在正方形(或圓形)的邊界內被解構和改造,創作出源於傳統的抽象藝術,同時又保存着中國文化。其後他嘗試加入新素材如漆和塑膠彩,試圖彌合前衛書法與西方藝術形式之間的鴻溝。

作為二OO五年亞洲文化協會視覺藝術獎助金得獎者,魏氏曾參展大英博物館的「驚人之筆:現代中國書法藝術展」(2002)和個展於上海美術館「水墨中國:魏立剛作品展」(2006),和於北京中國美術館的「植龕」(2007)。藝倡畫廊自二OO四年開始代理魏立剛,並為他舉行兩次個展(2006, 2015),亦於二O一一年「亞洲文化協會藝術家選集」聯展、二O一五水墨藝博和三次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013, 2015, 2018)中展出他的作品。主要收藏包括大英博物館,倫敦;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三藩市;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西雅圖;塞努奇博物館,巴黎;弗朗索瓦 · 亨利皮諾特家族,法國;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

黃麗貞(Fiona,生於1964香港)香港著名陶瓷雕塑家之一,亦是教師和藝術家,以當代陶瓷創作而聞名。黃氏運用傳統中國素材試圖延伸其極限性,並結合其它的技法如剪裁、拼湊和燈具生產。近年她鑽研通過陶土的特性,把自然界的形態複製出來。今次展出的最新創作,靈感來自香港地理環境和傳統中國繪畫的二維山水,取名為「如山」系列。展出的雕塑作品呈現一座座有機的、雪白的、不規則的山脈,分別被放置在舊式多層木架的小格內,組合成發人深省的當代山水三維景象。

Fiona 畢業於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繼而一九九七年獲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學位,二OOO年獲亞洲文化協會Starr 獎助金,二O一二年獲邀參加倫敦薩奇畫廊「香港眼睛」聯展,二O一三年設計師品牌朗雯在香港旗艦店展出黃氏的陶瓷縫紉系列。近期個展包括「如山」,光影作坊, 香港(2014);「非凡塵」,嘉圖畫廊,香港(2014)。亦曾獲邀赴澳洲、德國、美國和台灣參與多項藝術家駐場計劃;日本常滑市國際陶瓷藝術工作坊;加拿大班夫藝術中心。現為日內瓦國際陶瓷學院成員,及任教於香港藝術學院。作品主要收藏包括大英博館,倫敦;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藝術館; Sovereign藝術基金會。

張健君(生於1955上海)是一位抽象藝術家,主要關注存在、時間、空間和轉化的主題,及它們對個人和文化的影響。一九八O年代開始鑽研抽象繪畫,八五年運用中國水墨和混合素材創作「有」系列,成為中國前衛運動「理性主義繪畫」的代表作品之一。張氏憑着油畫「人類和他的鐘」(1986)開始獲得認可,此畫描繪人類在空間和時間中與生存局限性的對抗。張氏在一九九O年代赴美深造,自此轉移到裝置藝術和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探索。「墨元」系列的其中一件作品,藝術家嘗試把中國水墨融合木(宣紙)、水、火的元素。作為一個水墨畫家,水墨可謂第四個元素空氣,因為藝術家的生命(呼吸)與他的實踐密不可分。

一九七八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美術系,八七年獲亞洲文化協會視覺藝術獎助金。現為紐約大學教授,游走於上海和美國之間。曾在紐約、德國、日本、新加坡和中國舉行個展,包括哈佛大學、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和紐約Pace Prints畫廊。聯展包括「墨境」,坎特藝術中心,史丹福大學(2018);「水墨藝術:當代中國的過去是現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2013);「大河上下:新時期中國油畫回顧展」,中國美術館,北京(2005);杜塞爾多夫國際藝術節,德國(1995);「‘83實驗繪畫展」,復旦大學,上海(1983)。作品獲多間主要藝術館收藏,包括布魯克林博物館,紐約;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三藩市;上海美術館;余德輝美術館,上海;廣東美術館,廣州;香港M +,香港。

 

地點

其他活動

「流光溢彩」群展,策展人:菲利浦 · 波爾曼

Michael Müller, William went swimming at the river Nile, but he lost his nose

畫廊: 世界畫廊

開幕日期: 14 Sep, 2023

閉幕日期: 28 Oct, 2023

FANTASTIC LANDSCAPES: GROUP SHOW

Screenshot 2023-09-04 at 11.55.22 AM

畫廊: Double Q Gallery

藝術家: Laura Berger, Kate Bickmore, Sholto Blissett, Pierre Knop

開幕日期: 16 Sep, 2023

閉幕日期: 14 Oct, 2023

DAVID HORVÁTH: INNER ATMOSPHERES

Screenshot 2023-09-04 at 12.10.27 PM

畫廊: Double Q Gallery

藝術家: David Horváth

開幕日期: 16 Sep, 2023

閉幕日期: 14 Oct,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