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開幕:12月5日(星期六)下午三時至六時
由於政府的社交距離規定,如欲出席展覽開幕,請電郵回覆 [email protected]
藝倡畫廊很高興舉行「去筆」聯展,展出四位國際知名藝術家通過使用各種工具和媒介以革新當代水墨藝術的作品。儘管毛筆和墨是中國傳統水墨畫和美學的支柱,但是這四位具開拓性的藝術家選擇通過使用壓印、攝影、香支和藝術家自己的食指來代替畫筆,從而突破了這種傳統實踐的界限。他們的作品共聚一堂,除了展示藝術家對傳統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及對水墨畫未來發展軌蹟的清晰見解,還有他們共同重新定義和復興這種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
今次展覽的藝術家包括,美國攝影師Michael Cherney(秋麥),他的山水攝影以打印在日本和紙為主;遊走於多個國際大都會的台灣藝術家李君毅在宣紙上拓印或點擦出來的半攝影式寫實圖像有別於傳統的筆墨效果;前衛水墨畫家王天德則運用毛筆、水墨和加上香支燙灼宣紙,為他的傳統山水增添了獨特而瞬間的美感。最後,張羽以食指作為創作的唯一工具,充分探索了自我身份、時間和存在的關係。
這四位創新的藝術家孜孜不倦,繼續為伸延水墨藝術的可能性作出貢獻,揭示了水墨藝術的深遠潛力和當代性。
關於藝術家
Michael Cherney (秋麥)
Michael Cherney (秋麥)居住北京三十年,足跡遍及中國各地,為的是尋找具有歷史意義的遺址,把景物呈現於黑白攝影作品中。秋麥對水墨畫的傳統極之欣賞,並將之體現於類似中國山水畫構圖的攝影作品,照片打印在和紙上,並通常裝裱成傳統的扇面或冊頁形式。
秋麥的作品是首批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收藏的攝影傑作。其它美術館和機構收藏還包括,洛杉磯蓋蒂研究院、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耶魯大學美術館,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等。
李君毅
李君毅五歲時移居香港,曾在香港中文大學跟隨劉國松學習,其後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再回台灣開展他的藝術事業。李氏運用一種脫離傳統使用畫筆的革命性方法,他在水松木的酒塞上刻上漢字,造成一個個的印章,然後重複在宣紙上蓋印,組成半照相式的圖像,極富於當代性。在作品《石勢》,藝術家摒棄了毛筆,運用軟木印章的邊角重複把深淺不一的墨色輕印在宣紙上來創作奇石──古代文人畫常見的主題。至於《花花世界:蓮花》,李氏將各種名牌標誌壓在藝術家手造紙上,然後擦上淡墨創作蓮花的圖像,藉此對現代人生活中的消費主義提出評論。
李氏曾參加超過三十次國際的聯展和個展,作品獲美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藝術考古博物館、哈佛大學亞瑟·薩克勒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鳳凰城美術館、中國江蘇省美術館、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香港藝術館,和其它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
王天德
王天德出生於1960年上海,於1988年畢業於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獲國畫學士學位,2010年獲書法博士。王氏精通中國傳統藝術和文化,在水墨藝術領域尋求更多可能性。1996年創作的 “水墨菜單” 裝置作品展出於重要巡迴展《從裡到外:新中國藝術》,首次獲得國際藝壇的認同。該展覽由高名潞策劃,首站為紐約現代藝術館PS1當代藝術中心和亞洲協會,終站在香港。該作品其後獲香港藝術館收藏。
王氏曾參加展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兩次群展,分別是2006年《筆墨:中國書法展》和2013年的開創性展覽《水墨藝術:當代中國的過去是現在》。他的作品先後獲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波士頓美術館、加州伯克利藝術博物館、上海美術館、 廣東美術館、 香港藝術館收藏。
張羽
張羽出生於1959年天津,1988年畢業於天津工藝美術學院,他的藝術生命,是從水墨文化、水墨媒介開始進入藝術,並漸漸深入水墨研究,開拓水墨藝術發展的新路向。早期作品 “靈光”展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13年展覽《水墨藝術: 當代中國的過去是現在》。
他的作品最近展出由巫鴻策劃的《物的魅力:當代中國 “材質藝術”》美國巡迴展於洛杉磯縣立藝術博物館和芝加哥大學斯瑪特美術館。作品獲收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三藩市中國文化中心、意大利威尼斯貝納通博物館、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成都現代美術館、香港藝術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