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欣然呈獻《平衡 ∙ 夢工場》聯展。展覽匯集了六位青年藝術家,包括馮捲雪、江玉儀、梁凱雅、梁曼琪、Elias Pena Salvador 和阮家儀的繪畫和裝置作品,六位年輕藝術家各自抒發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藝術家之間互相碰撞而產生出火花。聯同第三屆Central West HK同時舉行,《平衡 ∙ 夢工場》將於1月28日下午2時至8時於畫廊全新空間舉行預展,展期至2月27日。
香港藝術家馮捲雪的最新系列,講述一個虛構出來的藝術家生態烏托邦國度,名爲「寶綠達」。「寶綠達」是在未來2084年懸浮於空中的一個綠色小區,在那裏沒有空氣污染,藝術家可以永久免費居住、創作及舉辦展覽。她透過造型滑稽、形象幽默的動物如斑馬、野鷄、公鹿等配以文字,在畫布上傾訴著當代21世紀藝術從業者的種種遭遇。「寶綠達」系列內的作品玩味性甚濃,亦帶黑色幽默,藝術家以自身環境及觀察出發,帶觀衆進入一個懵懂又真實的世界。
青年藝術家江玉儀的作品充滿對生命循環的討論。江玉儀一直通過藝術來探討人類社會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與平衡,對生命議題一直抱有獨特的見解——她認爲世間萬物瞬息萬變,但唯獨不變的是故中生生不息的道理。故此她的作品大多以圓形呈現,代表著一個沒有起點亦沒有終點的平衡宇宙。其作品以西方媒介帶出中國山水美學,彰顯匯聚中西文化結合的香港特色。作品「有些時候,有些地方」的靈感來自於唐代詩人白居易《花非花》,講述的正是萬物曇花一現的感嘆: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新晉藝術家梁凱雅的創作主題圍繞著日常生活點滴,而她的新作靈感來自凌晨時分對明天到來的想像。她說:「在寂靜的時份於街上遊走,當我抬頭望向天空;或是入睡前躺在床上,當我凝視天花,同一個念頭都會在腦海中重複浮現——假如明天的日出不再是熟悉的那個模樣,它將會是一片怎樣的風景。」抱著希望,藝術家以繽紛的色彩配以抽象的構圖,描繪出内心對未來既期盼又有點懼怕的矛盾心情。
在中國藝術家梁曼琪的作品裏不難看見德國畫派的影子,這與她曾在德國留學交流的經歷息息相關。梁曼琪曾於2011年赴德國柏林藝術大學交流學習,2012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德藝術研究生院(CDK) 繪畫系,同時獲取柏林藝術大學美術碩士學位,是一位具有國際視野的内地年輕女性藝術家。她的創作致力追求顔色與空間感的平衡,透過不斷重組色塊,她在平面畫布上創造出一個個具層次及空間感的內在情感領域。在本次展覽的新作中,其色彩運用更傾向於較爲柔和的色調,使畫面色塊與色塊之間的空間感更爲曖昧,同時激發起更多由觀賞者想象力主導的可能性。
西班牙藝術家Elías Peña Salvador的作品游走在具象與抽象之間,他喜歡將日常生活瑣碎的片段混合在名畫之中,創造出屬於他獨一無二的景象。畫面構圖富有活力且内容風趣幽默,藝術家從九十后的視覺點出發,透過自己的藝術語言重新演繹了本應靜止、沉重的「大師作」。他的作品尋求與觀者交流與互動。每位觀者將主觀的個人經驗與Salvador的作品結合,因而造就出不同的解讀——這便更加豐富了作品的多重意義。他的作品總能夠輕而易舉地打開與觀衆對話的窗口,通過別具動感而又抽象的表達手法,使觀者在猜想的過程中與作品產生互動,從而在不知不覺間將藝術融入生活。
「舊式塑膠物件」及「城市剪影」是香港藝術家阮家儀本次展覽的關鍵詞。她的裝置藝術往往圍繞著城市文化,利用在家庭式老店舖搜集得來的髪廊捲髪圈和文具等現成物品堆砌出高高低低的天際線,加上五光十色的燈光,香港的城市剪影便一覽無遺地投射到牆上。裝置的每一件物品都是香港五、六十年代製造業輝煌時期的見證、一個時代的標志、一段不可遺忘的歷史。投射出的光影,如人人喜愛的烟花,雖燦爛卻轉眼即逝。藝術家也是藉此道理反思城市發展下舊有社區文化的溫存,對上一代人努力及奮鬥的歷史致以最祟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