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 GALERIE PARIS 1839 呈獻
藝術攝影書及攝影作品展
2020年6月11日至8月16日
展覽開幕:2020年6月11日 (星期四)晚上6時30分至9時
RSVP: [email protected]
中環荷李活道74號
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11時至晚上7時
星期日:下午2時至晚上7時
La Galerie 很高興舉辦首次藝術攝影書及攝影作品展,展出12位香港及國際藝術家的作品: 荒木經惟、陳偉江、周生、朱德華、Catherine HENRIETTE、劉智聰、譚偉平、殿村任香、黃勤帶、山内道雄、余偉建、張克純。我們十分榮幸能夠邀請 Brownie Publishing 及 Mark Pearson 合作參與是次展覽。
Brownie Publishing: 獨立出版商,致力於推廣香港攝影藝術和攝影書籍。除了從事出版和經營網上書店,Brownie 亦舉辦各種藝術和文化活動,例如展覽,藝術家演講,新聞發布會及研討會。
Mark Pearson 於2009年在日本東京成立 Zen Foto Gallery,以展示和出版亞洲各地的美術攝影作品。自成立以來,Zen Foto 已出版了140多本來自日本,中國大陸,香港,韓國,泰國和歐洲藝術家的攝影書籍。Mark 於2014年成立了 Shashasha,旨在通過互聯網將攝影和攝影書帶給更多的國際觀眾。Mark 亦是跨地區的攝影收藏家。
Photogstory 在這次展覽中將展示一批過去香港的藝術攝影雜誌。
特別邀請展出:
香港藝術家 劉智聰 (b. 1976 / 香港)
攝影書: 《對望》、《永遠的一天》、《我們的舊課本》 1 & 2
攝影作品: 對望
裝置、錄像
劉智聰是一位視覺藝術家,也是香港舊課本的狂熱收藏家。劉氏1999年畢業於英國薩里藝術與設計學院(室內設計系學士), 從事電視廣告美術指導工作多年,同時積極投入個人藝術創作,由早年拍攝獨立短片到近十多年專注於攝影創作。作品於國際攝影節展出,獲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收藏。當中攝影作品《山水文明》系列 (2013) 獲得連州國際攝影節新攝影年度藝術家獎。
“這一個系列我稱為《對望》。對望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方式,對望需要對象,相片需要主角,攝影本身就是一種對望。”
—劉智聰
展出藝術家
1. 荒木經惟 (b. 1940 / 日本)
攝影書: 《愛的劇場》 (Theater of Love)
攝影作品: 原始照片 (Vintage prints)
荒木生於東京的下谷區(現為台東區)。荒木畢業於千葉大學攝影系,並在廣告公司 Dentsu 擔任商業攝影師。在這裡,荒木遇到了他未來的妻子,散文家荒木陽子。他們於1971年結婚後,荒木經合出版了一本名為《感傷之旅》(Yōko於1990年去世)的蜜月旅行,拍攝了其妻子的照片。 1972年,荒木從電通辭職,成為自由攝影師。他的作品保存在眾多博物館藏品中,包括泰特美術館和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
2. 陳偉江 (b. 1976 / 香港)
攝影書: 《Oh My Little Girl》、《油麻地》
攝影作品: Oh My Little Girl、油麻地
陳氏於1976年出生於香港。年輕時輟學,於2010年開始出版自己的作品。如今,陳氏已出版了三十多本攝影書並舉辦了十七次個展。
3. 周生 (b. 1982 / 香港)
攝影書: No Teacher But I Can Take Photos
攝影作品: No Teacher But I Can Take Photos
周氏於1982年生於香港,於2010年開始攝影。他於2013年參加香港國際攝影節的「攝影作品數十 – 百呎公園特別計劃」,並獲選為2014年第二屆香港攝影集比賽決賽入圍者之一。他於2018年自行出版了兩本攝影集,並於2019年出版了一本小誌。他的小誌《花》是 Mark Pearson 在2020年出版的《Dying City》系列之一。 2020年與 Zen Foto Gallery 出版《No Teacher But I Can Take Photographs》後,周氏在 hk.feature 和香港 Kubrick 展出他的作品。
4. 朱德華 (b. 1962 / 香港)
攝影書: 《Parade》、《The Urbanites》、《Hong Kong / China Photographers Three: Almond Chu by Woflgang Kubin》
攝影作品: Parade、天空
攝影家/藝術家。畢業於日本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藝術攝影系。1993年開設朱德華攝影工作室至今,從事藝術創作及商業企劃。其作品曾於德國、法國、比利時、瑞士、意大利、丹麥、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中國、香港、新加坡、新西蘭等地展出,亦被多份國際攝影刊物收錄及介紹出版。
“我藉著此系列作品對觀眾提出問題,希望他們反思當下的生活狀態。”
—朱德華
5. Catherine HENRIETTE (b. 1960 /巴黎)
攝影書: 《Conte d’hiver, Conte d’été》
攝影作品: Conte d’hiver
生於1960年,法國圖盧茲。 Catherine Henriette 居住於巴黎及巴斯克。學習了中文以後,Catherine Henriette 於1985年到達北京,並開始了攝影記者的職業生涯。她於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時正由法國新聞社聘用, 於1991年離開中國,此後就職於各大雜誌。
約三十年的光陰流轉,Catherine Henriette 一直在觀察中國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在國家動盪不斷的三十年中,事情發展得很快,甚或可能有點太快。她看到了景觀和城市的變遷,它們受到了破壞及變得疏離,一切都以發展和利益之名給犧牲了。作為一代狂潮的見證者,Catherine Henriette 以她的徠卡相機把時間凝固到膠片上。她以現代中國作為背景,捕捉了消失中的視點和人物,把移動中像海市蜃樓般的幻影給拍攝下來。
6. 譚偉平 (b. 1967 /香港)
攝影書: 《浮世》
攝影作品: 浮世
他於1991年獲英國雷丁大學藝術學士,並於1995年以優等成績畢業於倫敦大學斯萊迪藝術學院之研究院。為文化媒體藝術地圖之主席及創辦人之一。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譚氏以不同媒介創作,其中以攝影、裝置及環境藝術為主,作品主要關注「人和土地」之關係。曾參與多個國際展覽,作品曾於亞洲、澳洲及歐美等地展出 。
譚氏的早期創作探索真實事物的定義,尋找事實與虛擬之間的情境差異。面對現實的艱辛,他一直致力於尋找使歷史和當代生活語境化的方法,這使他研究了「個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並從那裡開始研究亞洲價值觀的「現代性」。
7. 殿村任香 (b. 1979 /日本)
攝影書: 《They Called Me Yukari》、《Orange Elephant》、《Die of Love》
攝影作品: They Called Me Yukari
殿村於1979年出生於兵庫縣神戶市,畢業於大阪視覺藝術學院廣播與電影製作系,並於2002年開始攝影。她於2008年與 Aakaaka Art Publishing 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攝影集《mama love》,揭示了她最深處的痛苦和黑暗,她家隱藏的秘密,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2013年,她與 Zen Foto Gallery 出版了《They Called Me Yukari》,其中記錄了她在新宿歌舞伎町擔任陪酒女郎時的生活和周圍的人。她積極在日本和國外展示自己的作品,最近的出版物包括《Orange Elephant》、《cheki》(Morel Books,2018)和《Die of Love》(Zen Foto Gallery,2018)。殿村在2019年親自經歷了癌症的診斷和治療後,開始了《Shining Woman Project》,這是一個致力於抗癌女性的肖像項目。該項目的出版物計劃於2020年底發行。她的系列《mama love》將於2021年在Maison Européennede la Photographie 展出。
8. 黃勤帶 (b. 1957 /香港)
攝影書: 《Vajrayāna》、《Xinjiang 1980》
攝影作品: Vajrayāna
1957年出生於香港。1970年代加入新聞界,之後長期從事新聞攝影工作。1982至86年間,於日本修讀攝影課程。曾出版《89廣場的日子》、《香港地》、《Vajrayāna》、《皇后旅館》、《fukushima》、《Secret 香港樞密 1842-1997》及《Xinjiang 1980》等攝影集。他的作品獲香港文化博物館和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Vajrayāna》是黃氏和他的搭檔阿輝在前往印度,西藏,尼泊爾和喜馬拉雅山的佛教寺廟的漫長旅程中拍攝的攝影集。 黃氏於1991年首次訪問西藏,當時他被佛教國家莫名其妙地吸引,並計劃在兩三年內完成他的攝影計劃。由於不可預見的情況以及他和妻子對藏傳佛教的濃厚興趣,他們的旅程遠超越西藏。 迄今黃氏仍然認為該項目沒完成。
9. 山内道雄 (b. 1950 /日本)
攝影書: 《香港1995-1997》
攝影作品: 香港1995-1997
山內於1950年出生於愛知縣。他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二文學系(現已不存在)。1980年,他就讀於東京攝影學院(現為東京視覺藝術學院)夜校。 1982年,畢業於東京攝影學院,並加入了一個名為 Image Shop CAMP 的獨立畫廊,並開始在攝影雜誌和獨立畫廊中展示照片。自1992年以來,他不僅在東京拍攝,也拍攝了其他亞洲主要城市,包括上海,香港和達卡。他是第20屆林忠忠彥賞(2011年,作品: 基隆)及第35屆土門拳賞的獲獎者(2015年,作品: 達卡 2)。他的照片被東京攝影美術館和山口市的山南市歷史美術博物館收藏。
10. 余偉建 (b. 1964 /香港)
攝影書: 《HKG》、《Hong Kong / China Photographers Nine: Vincent Yu by Blues Wong》、《我住石硤尾》
攝影作品: 抗爭、消失中的海岸線
余偉建,攝影記者,在香港出生長大,自1985年以來採訪過亞太地區眾多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作為香港急速發展的細密觀察者,余氏對本地日新月異的城市景觀帶著一份特別的覺察,著力記錄正在消失的文化遺產和建築,以及因此而受到影響的不同社群。
余氏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2004 年National Headliner Awards、2010年世界新聞攝影獎
「People in the News」單一照片比賽單元第三名、2013年全球年度圖片獎(Picture of the Year Awards)年度攝影師優異獎,以及多個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年度獎項。余氏的多幅作品獲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
11. 張克純 (b. 1980 /中國)
攝影書: 《北流活活》
攝影作品: 北流活活
張氏於1980年出生於中國四川,從小習畫。他學習藝術和設計,他在畢業後和對攝影產生興趣以前,一直在成都擔任設計師的工作。張氏以他的大幅後工業中國風景照片而聞名。他拍攝的史詩般的遠景深刻地反映了風景於現代中國國家身份的重要性。
張氏的《北流活活》在2014年獲得了法國阿爾勒攝影節的「Discovery」獎項。他與攝影社 MOST 合作,並負責編輯和廣告委託的工作。他於2008年贏得了「美國國家地理攝影獎」,並於2013年入圍「世界攝影獎」。他曾在巴黎的國際攝影展 Photoquai、北京攝影雙年展和印度德里攝影節展出。
2010年,張氏決定沿著黃河旅行。受到張承志的小說《北方河》的啟發,張氏想要體驗這條河在國內那種大氣非凡像父親般的存在。從東部的山東沿海平原到西部的青海山區,張氏沿著河流進行了為期兩年的旅程項目。他攜帶了大畫幅 Linhof 相機,騎著折疊式自行車完成了旅程。他沿途拍攝的照片包括他的第一個系列《北流活活》。《北流活活》記錄了現代化對於亞洲第三長河(也稱為黃河)的影響。
畫廊: Double Q Gallery
藝術家: Laura Berger, Kate Bickmore, Sholto Blissett, Pierre Knop
開幕日期: 16 Sep, 2023
閉幕日期: 14 Oct,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