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賓預展 27日(星期三)下午二時至八時 28日(星期四)下午一時至五時
開幕之夜 28日 (星期四)下午五時至九時
公眾 29日(星期五)下午一時至八時 (下午十二時至一時只限貴賓) 、30日(星期六) 下午一時至八時(下午十二時至一時只限貴賓)、31日(星期日)上午十一時下午六時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香港島灣仔博覽道1號
藝倡畫廊很高興參加二O一九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精心策劃展出多位享負盛名的海外華人藝術家、中國水墨畫家和香港年輕藝術家的精彩水墨藝術作品和當代雕塑,這些藝術家們近年曾展於多個重要個展和聯展,作品亦獲世界各地的美術館收藏,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國華裔繪畫大師丁雄泉(自號「採花大盜」),他是把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融合當代中國藝術的重要畫家之一,具有深厚的傳統水墨藝術和文化的底蘊,今次展覽特別展出丁氏描寫色情的迷人美女圖,筆法瀟灑、充滿活力。其他海外華人藝術家有單維軍、徐健國和楊詰蒼。另外,我們亦展出傑出的水墨畫家王天德和徐累,這兩位畫家通過創新技法將傳統的水墨藝術現代化。最後,三位新銳女性水墨藝術家儲楚、高杏娟和張小黎更特別為我們今次的展覽精心創作最新畫作,令人期待。
至於雕塑方面,我們將展出獲公認的紐約華人雕塑家費明杰的巨型水果青銅雕塑,和香港藝術家甘志強的多媒體鳥籠裝置藝術。
丁雄泉 | (1928-2010) 美國華裔大師
丁的繪畫是對生命的謳歌和對美好事物的摯愛。 他的美女、花卉、貓、魚馬和水果的畫作通常運用毛筆和水墨在宣紙上鈎畫線條,再大筆塗上塑膠彩,色彩明麗,表現動感和活力。 除了水墨畫,丁氏還運用塑膠彩和油粉彩在西方畫紙上創作西方裸女圖。與他的宣紙上作品相比,這些裸女圖更為感性和色情,亦更接近西方的藝術風格。展品包括一張作於一九七O年代中期「親親」系列的挑逗裸女圖,以及兩張作於一九九O年代的宣紙上畫作,同樣引發觀者的遐想。
藝倡畫廊最早於一九八六年為丁雄泉舉辦香港首次個展,此後又先後為他舉行了超過十次個展,最近一次是二0一七年頌讚他豐富的「色彩交響曲」,同年巴黎的賽努奇博物館亦舉辦了丁氏的法國首次大型回顧展,而台北美術館於二O一O年舉辦了回顧展。他的作品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美術館、紐約古根漢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藝術學院、倫敦泰德美術館、巴黎賽努奇博物館、上海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香港藝術館等收藏。
單維軍 | (生於1962 常州) 法國華裔畫家
單維軍十分重視他作品中表達方式的純粹性。他巧妙地運用毛筆和水墨在特別訂製的宣紙上一絲不苟地點描,淡墨的層層增加和積聚形成不同深淺度和豐富層次感,這種充滿創意的繪畫技法令人聯想到中國古代的「米點山水」和十九世紀末在法國興盛的印象派的點彩畫。作品驟眼看似簡單,其實是融合了中國文化、法國情感和當代美學在一起的水墨傑作。
單氏曾參展巴黎大皇宮的「現代藝術博覽會」和巴黎多個地區的聯展,包括佐治布拉桑當代藝術社會文化中心、耶爾市圖書館協會的四人聯展等。二O一七年法國駐上海領事館文化處為他於上海聯辦個展,又二O一六年參加上海的「中國 – 藝術資本論壇聯展」。二O一八年藝倡畫廊舉行單氏在香港的首次個展「千染萬點」,作為法國五月藝術節聯辦節目。
徐健國 | (生於1951 上海) 美國華裔畫家
別號大調子,在紐約生活了三十多年,以細膩描繪世界最著名的大都會景色而聞名。他傳承了北宋和南宋國畫大師精描的工筆畫技法,把現代城市景觀取代了傳統山水,這種表現手法是徐氏在現代化、工業化和全球一體化的世界中作為評論中國文化精神的一種方式。今年的香港巴塞爾將展出徐氏的兩張香港風景畫。
在二O一O年上海世博中國館曾展出徐氏創作的八米長手卷「申城新瑞圖卷」。二O一O至一三年美國大使館贊助的巡迴個展展於中國多間著名博物館,包括北京首都博物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省博物館和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藝倡畫廊於去年舉行徐健國個展「境 · 界」,亦曾展出其作品於二O一六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二O一七和一八年的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作品獲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收藏。
楊詰蒼 | (生於1956 佛山) 法國華裔畫家
一九八九年楊詰蒼獲選參加巴黎龐比度中心的「大地魔術師」展覽,展出他的「千層墨」系列,在國際藝壇上引發極大的回響。這個系列是楊氏每天在同一畫幅上塗上一層又一層的水墨,重複又重複,直至宣紙吸飽水墨而完成。此後楊詰蒼一直居住和工作在巴黎,作品的風格、素材和靈感亦變化多端。他曾多次參加中國、歐洲、北美的重要展覽。
近年他的創作曾展出多個重要的國際水墨聯展,包括二O一八年上海中華藝術宮的「水墨概念藝術大展」、美國史丹福大學坎特藝術中心的「墨境」;二O一四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水墨藝術:中國當代的過去是現在」。藝倡畫廊曾為他於不同的藝術和文化機構舉行三次個展作為法國五月節活動之一,包括於香港大學博物美術館(2001)、香港中央圖書館(2015)、藝術畫廊中環展覽空間(2017)。作品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巴黎龐比度中心當代藝術基金,香港藝術館、香港M+等收藏。
王天德 | (生於1960 上海) 火灼水墨畫家
王天德一直運用香支代替毛筆來「繪畫」超過十五年。他的作品是由重疊的宣紙組成,其特色面層的宣紙用香支燙灼山水景觀的燒痕,底層宣紙則以筆墨鈎勒山水和書寫文字。王氏在每次的新創作中,都會在傳統山水畫加入創新的意念,例如最近個展中,他把自己收藏的清代書法掛軸與他的火灼水墨畫結合一起。今次我們將展出一張王氏的近作。
王氏曾展出多個重要的國際展覽,包括二O一四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水墨藝術:當代中國的過去是現在」和二O一八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坎特藝術中心的「墨境」。具影響力的個展包括於蘇州博物館(2014)、北京故宮博物院( 2015)和廣東美術館(2017)。藝倡自一九九九年開始代理王氏的畫作,並自二OO三年以來為他舉行過四次個展,最近一次是二O一八年。他的作品獲世界各地多間重要的美術館收藏,包括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香港藝術館等。
徐累 | (生於1963 南通) 北京畫家
徐累是國際知名的中國水墨畫家,以繪畫超現實的工筆畫最為著名。一九八O年代為北京「八五新潮」運動的活躍份子之一,現今日美術館藝術總監、《經典雜誌》主編。作為工筆花鳥畫家,徐累最具標誌性的隱於簾下的駿馬圖和石景圖享譽國際,畫面表現出古今時空交錯,富有對於世事無常的憂鬱和悵然若失的疑惑。今次香港巴塞爾將展出他最新系列「互山」的精選。
藝倡畫廊自一九九五年開始代理徐累的畫作,同年舉辦徐累首次香港個展,名為「舊夢新影」,展出他以超現實的筆觸勾勒傳統中國畫的景物的多張代表作品。一九九七年藝倡畫廊於倫敦布魯斯和達比畫廊舉辦了徐累與喻慧的聯展,是徐累的首個歐洲展覽。作品曾展於多個重要聯展,包括二O一八年上海中華藝術宮的「水墨概念藝術大展」、二O一O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一九九八年紐約古根漢博物館的「中國五千年展」。主要藝術館收藏包括:北京今日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南京江蘇美術館、南京藝術學院。
儲楚 | (生於1975 杭州) 新銳女性畫家
儲楚是水墨畫家、書法家和攝影師,才華橫溢。她的作品結合這三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於一起,作品主題取才於大自然,並深受中國哲學和古代文學影響。在西湖系列中,以同一個景觀的水墨畫和攝影組合成一對兩張,並直接用書法寫上古詩,這種新穎的並置方式呈現出有趣的層次感,每組作品獨一無二。
儲楚曾廣泛參展於世界各地,包括法國、德國、英國、美國、日本、台灣、中國和香港,特別是參展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的重要現代書法展「書非書」。藝倡畫廊首次展出儲楚的作品於二O一四年「玉臺新詠」聯展,其後二O一七年舉行她的香港首次個展,和二O一八年兩次聯展「筆墨傳情第二部份」及慈善展「抱負」。亦曾於二O一五「水墨藝博」和二O一六/一七「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展出她的作品,取得巨大成功。
高杏娟 | (生於1952 廣州) 新銳女性畫家
高氏是香港水墨畫家,以心象為主題的「流·影系列」最為著名,運用淡墨細緻地描繪山水間的光影變化,好比照相機捕捉瞬間即逝的數碼時代的一刻。加上深淺灰色的調子,令極微主義的山水畫充滿寧靜和詩意,表現香港的山水靈氣。今年的香港巴塞爾我們將展出她的最新創作「城市變奏」,以現代城市節奏的主題,感覺煥然一新。
二O一四年高氏在香港文化中心策劃首次水墨個展「流۰影」,其後多次參加香港、深圳、廣州、上海及墨爾本、星加坡、倫敦、溫哥華等地的展覽,包括「愛丁堡藝穗節」(2014)、「水墨雙城 : 深港都市水墨作品展」(香港中央圖書館,2017)、「香港當代女藝術家聯展」(聖彼得堡,2018)。藝倡畫廊自二O一五年開始展出她的作品於多個重要聯展中,包括二O一五年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行的「呂壽琨水墨傳奇四十年」,和二O一八年的慈善展「抱負」。
張小黎 | (生於1989 貴州) 新銳女性畫家
張小黎運用傳統的工筆水墨畫技法,在小盒子裡呈現超現實的山水,描繪了回憶和經歷。尤其是她的盒裝山水系列反映香港社會的「劏房」居住問題,表達了藝術家在香港求學時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張氏現為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今次展出的畫作,正是張小黎在中央美院完成的最新作品,亦是特別為我們今次的香港巴塞爾展覽而創作。
張氏於二OO八年獲獎學金並移居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深造,二O一四年獲藝術和生物學一級榮譽學士學位。在畢業展中贏得許讓成藝術獎及王無邪水墨創作獎。 她的重要展覽包括二O一六年「北京青年藝術雙年展」和O二一四年香港的「出爐:躍動」,作品也曾在紐約、布魯塞爾和香港多個藝術博覽會上展出。藝倡畫廊首次展出她的作品於二O一七年聯展「欲窮千里:後九七香港水墨」,及二O一八年的慈善展「抱負」和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
費明杰 | (生於1943 上海) 美國華裔雕塑家
費明杰是定居紐約五十多年的雕塑家、裝置藝術家和大學教授,以巨型水果雕塑和混合素材的裝置藝術最為著名。創作概念主要來自花園,象徵着烏托邦和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藝術家從同樣博大精深的東西方園藝和神話中取靈感,並且對自行搜集的物品如水果和種子觀察入微,作品從而呈現超大的植物形態,組成一個充滿舞台效果的花園,或是植物蔓生的科幻景象。
近年的兩次重要個展包括「飄簧」,上海當代藝術館(2007),和「Canutopia」,美國新澤西州大地雕塑公園(2012)。亦曾展出世界各地,包括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美國國家學院博物館、波蘭洛茲雙年展、香港藝術館,聯展包括「新水墨藝術:創造 · 超越 · 翱翔」, 金董建平策劃,香港藝術館(2008);「可能性之門」,史密森尼亞洲太平洋美國中心,紐約(2016);「藝術跨界文獻:華埠明信片」,紐約(2018)。藝倡畫廊自一九八五年開始代理費氏的作品,並為他舉行過三次個展。作品獲多間著名美術館收藏,包括新澤西芝莫利藝術博物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台中台灣美術館、香港藝術館、紐約無比石油、匹茲堡 國家銀行、洛杉磯保誠保險。
甘志強 | (生於1965 香港) 多媒體裝置藝術家
重要的香港藝術家之一,創作鳥籠形狀的雕塑裝置來探索社會、文化和環境問題而聞名。今次香港 巴塞爾展覽,甘氏特別為我們創作融合傳統山水、現代力學和猿猴錄像的多媒體藝術作品,表達甘氏對人類進化的反思,即人類必須放棄對城市技術的依賴,以便與自然重新聯繫。展品還包括飛鳥和鳥籠雕塑。
甘氏曾參展美國、德國、韓國和香港多個重要展覽和雙年展,包括「蛻變突破:新藝術展」巡迴展,美國紐約、華盛頓、三藩市、西雅圖、墨西哥蒙特里、澳洲堪培拉、香港(1998);「香港新貌」,柏林世界文化館(1998);「第九屆首爾藝穗節」,韓國(2006);「原道: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概念」,香港藝術館(2013)。亦曾舉行個展於香港際藝術展(2012);「藝術捐獻箱計劃」,藝術公社,牛棚藝術村(2004)。作品獲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北京三里屯瑜舍、東隅、K11購物藝術館、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路易威登及廸奧收藏。
畫廊: Double Q Gallery
藝術家: Laura Berger, Kate Bickmore, Sholto Blissett, Pierre Knop
開幕日期: 16 Sep, 2023
閉幕日期: 14 Oct,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