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眾可先欣賞展覽「筆墨傳情 第一部份」,隨後進行黃堯生平及作品介紹,由已故藝術家的孫女以英語講授。
筆墨傳情 第一部份
書法藝術展覽分兩部份展出
古干、黃堯、洛齊、王冬齡
二O一八年七月五日至八月四日
傳統書法在現代中國被譽為藝術的精髓,與詩詞同樣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毛筆的筆尖在宣紙上流暢地舞動,每一筆觸的造型最重要是為了傳達文字的意思,而每個字都具有不同的含義。隨着受到西方現代主義和藝術運動例如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還有中國社會和政治的改變,自一九五O年代至一九八O年代中期興盛期,一些書法家開始破壞文字的形式和字義的關係,容許以作品的構圖作為主導、字形為次,與由字形決定構圖背道而馳。當作品保持着它們的書法式風格,並且完全地脫離特定語言的時候(不包括視覺語言),圖象便變得極之抽象。
分為兩部份展出的「筆墨傳情」,九位藝術家們呈現了復興傳統書法的獨特作品,包括涉及現代書法的各藝術運動。第一部份展覽的藝術家包括古干、黃堯、洛齊、王冬齡,他們屬於這個領域的先鋒。展出的作品反映出藝術家運用文字的形狀和形式來加強字義,有時更把不同的文字湊合在一起或解構它們之後重新組合出以象形文字為主旳視覺效果。
畫家簡介:
黃堯(1917上海-1987馬來西亞),水墨畫家、書法家和漫畫家,出生於上海,一九三O年代在中國以漫畫家成名,其後赴馬來西亞,憑着對藝術的天賦,全情投入革新傳統書畫的藝術事業。他從傳統書畫的訓練中脫胎換骨,刻苦地鑽研每個文字的形狀和結構,並發展出猶如孩童書寫的「反璞歸真」的風格。黃氏的書法作品形式以象形文字和鐘鼎文為主,配合馬拉自然環境的熱帶色彩,創作出獨特的書畫藝術。這些作品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並且有時具象有時抽象,不拘泥於東方或西方的不同風格,千變萬化。
二OO六年黃氏的書法獲大英博物館的現代中國書法部收藏,他的作品亦曾展於兩個重要的回顧展,包括二O一一年上海美術館「滄海遺珠 : 黃堯作品展」,和二O一三年馬來西亞國家視覺美術館「馬來西亞非凡的嘉賓」。這次是黃堯首次於香港展出他的畫作。
古干,出生於一九四二年湖南長沙,被譽為中國現代書法運動的先驅,是中國現代書畫學會的創辦人。他的作品通常以畫名的文字作為構圖,有一個字或一句詩詞,並且表現豐富的層次感。他嘗試運用文字的形狀和形式來加強字義。有時候把不同的文字湊在一起或解構為幾個組成部份。經過多年的實踐,古干不斷地在自己製造的紙張上,把西方素材如塑膠彩和礦物顏料混入創作中,融合書畫成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
洛齊,出生於一九六O年杭州,是中國內地一九八O年代現代書法運動「書法主義」的發起人和倡導者,提倡從中國書法傳統中開拓出一個新的當代藝術之路,挑戰美學風格和語義功能。洛氏向波普主義借鏡,運用強烈而鮮明的色彩,並打破傳統書法的限制,融合極為現代和抽象的元素,不禁令人聯想到弗朗茲 · 克萊恩、羅伯特·馬瑟韋爾的藝術風格。在中國人的眼中,洛氏的作品十分西方,但西方人看來顯然是中國藝術家的創作。
王冬齡,出生於一九四五年江蘇如東,是國際著名的重要藝術家及書法家,以藝術家自己稱之為「書法式的繪畫」的巨幅抽象作品最為聞名。王氏師承林散之(1898-1989),獲鼓勵打破傳統的局限從而找到別具個人特色的新方向。經過多年來不同的實驗性創作,王氏成功把書法從表達字義的功能中釋放出來,運用寫意的線條,如同他最欣賞的畢加索、克萊恩、米羅和馬蒂斯他們運用線條一樣。王氏進行創作的過程成為身體力行的表演,從中王氏通運用雙手書寫傳統的文字,字裡行間把中國古詩演繹出來,同時間顛倒紙上背景留白常見比例的做法,從而為觀賞者帶來加強的張力感覺。今次展出他一九九O年代的早期草書作品,還有近作「亂書」。。
畫廊: Double Q Gallery
藝術家: Laura Berger, Kate Bickmore, Sholto Blissett, Pierre Knop
開幕日期: 16 Sep, 2023
閉幕日期: 14 Oct,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