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榮幸地宣布,將於12月20日在香港空間推出“李青個人項目”,由崔灿灿擔任策展人。此項目緣起於藝術家以他者的身份,重新討論這座城市的歷史與今日之間的對話關係。藝術家對香港的紛雜記憶,浮光掠影式的片刻印象,成為創作的素材,通過繪畫、裝置、影像之間的交互與映射,重組一個新的視覺感知系統。有趣的是,在本次項目中,策展人與藝術家經過一年的討論,分別用文本與視覺的方式展開互動。藝術家從策展人2016年在社交網絡中發布的文字挑選編排,組成一篇由藝術家創作的前言。
《鄰窗》是李青創作線索中一個重要係列,他把窗子的實物與窗外繪畫結合,讓觀者與景物之間形成虛擬的相鄰相望。在香港的個人項目中,李青選擇“榮發”、“凱旋”、“甜”等霓虹燈字作為窗外景觀。這些字樣取自日常的香港街頭,也源於這裡的過去,它們是大陸對於香港最為典型性的城市印象。與此同時,這些線索又被今日之目光重新審視,它的功能、屬性、意義在時間中發生偏移,似曾相識,卻又因時空的轉化而逐漸模糊,不確定的感知被陌生化的視覺所喚起。
對於80年代出生的李青來說,香港電影承載了這一代人對香港文化的特殊記憶。港片中對於都市題材的描摹,開啟了大陸人對現代生活的最初認識。彼時的香港情色電影也處於市場的高峰,這些風月片是他們在成長階段,越過禁忌認識世界的一扇特殊窗口。繪畫作品《兩場電影》讓海邊的露天電影中出現情色鏡頭,最私密的表演向最廣闊的自然敞開。在短暫的規則限制與自然的無限之間,我們尋覓到藝術家所隱喻的人的踪影,一個在分裂、對峙之間的主體。像是不斷被加工的CD,記憶總是被情景修飾,也因情景指向截然不同的含義。
海,一切變遷之外的永恆。海浪、游魚、徐徐駛來的船隻和遠方的天際線,它們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們暫離現實的出口,也是人們寄託於某種未知的途徑與載體。錄像作品《海》拼接了各種各樣的人物面向大海的鏡頭,這些鏡頭來自全世界不同類型的電影,故事既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它只包含自身以及自身所企及的希望。海、面向海和走向海的人成為一套層疊的符號,在抽離了原有語境之後,呈現出世事紛繁之下人類內在精神的相似。
霓虹燈、電影、海……這幾種元素在李青的作品中交疊出現,文字與圖像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呈現出不同的語義,也因語義的錯置,它們之間的複雜關係,共同交織成李青對於香港或是記憶、情景本身的評議。亦如展覽的前言,當策展人與藝術家的關係發生逆轉時,在這個別樣的時刻,一種習以為常的認識亦或記憶,走向它全新的狀態。在藝術家一系列的動作背後,我們需要尋找的,正是這個展覽的深意,一種認識在不同的時空中經歷了什麼,又因什麼而轉變,又是什麼樣的導致了這種認識的轉變,這種轉變又意味著何種可能?
關於藝術家
李青,1981年出生於浙江湖州,現居上海、杭州。他的繪畫、裝置和影像作品往往在相似性和矛盾中尋找理性的裂隙,通過迂迴重疊的結構作用於觀者的感覺和認知。李青近年來的創作追踪廣泛發生在信息傳播、集體記憶和知識經驗中的歷史碎片化和意識形態衝突。對日常空間和圖像中的微觀政治的捕捉,對美學傳統當中的政治身份的質疑,對中國藝術在國際藝術語境之下的身份問題的觀察,使他身上體現出年輕一代中國藝術家身上罕見的歷史意識。
李青於2007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曾在阿拉里奧美術館,首爾,韓國;歌德開放空間,上海,中國;Tomas y Valiente藝術中心,馬德里,西班牙等機構舉辦過精彩的個展。同時參加過許多著名藝術機構的群展,如上海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特別邀請展;福岡亞洲美術館,福岡,日本;聖保羅當代美術館,聖保羅,巴西;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舊金山,美國;印尼國家美術館,雅加達,印尼等。他的作品也被很多藝術機構及基金會納入收藏,例如德意志銀行,德國;瓦倫西亞現代藝術博物館,瓦倫西亞;龍美術館,上海,中國;余德耀美術館,上海,中國;DSL基金會,巴黎,法國;阿拉里奧美術館,首爾/濟州,韓國;四方當代美術館,南京,中國; 喜馬拉雅美術館,上海,中國; 等。
關於策展人
崔灿灿是一名活躍在中國的獨立策劃人,曾獲CCAA中國當代藝術評論青年榮譽獎,《YISHU》典藏海外版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獎,《藝術財經》年度成長獎等,並擔任第十三屆卡塞爾文獻展特約觀察員,策劃的主要展覽包括夜走黑橋(2013)、FUCKOFF II (2013)、不在圖像中行動(2014)、六環比五環多一環(2015)、艾未未個展(2015 )等。
畫廊: Double Q Gallery
藝術家: Laura Berger, Kate Bickmore, Sholto Blissett, Pierre Knop
開幕日期: 16 Sep, 2023
閉幕日期: 14 Oct,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