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很榮幸宣布,將於五月推出美國藝術家邁克爾·查萊赫斯基首次香港個展“裡面”。參展的八件綜合材料作品嘗試對日常的拾得物進行物理解構,再以工業材料加以精心重組,形成特殊的二維平面。
“眼見即是構建”
——弗朗西斯·克里克
在人類的所有感官認知中,視覺認知佔了80%。這是一種主動性的、選擇性的接受過程,與思想和概念的孕育成型密不可分。視覺認知絕非被動接受,而是主動融入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進而反觀紛繁複雜的內心世界 。而邁克爾·查萊赫斯基的作品,就是通過二維扁平化的形式表現這種認知過程。他釋放了事物本有的形態束縛,以藝術化的思維加以重塑,藉此挑戰我們對日常對象的習慣性認知,更挑戰我們對認知過程本身的理解。
我們對視覺認知的挑戰性與復雜性知之甚少。我們不斷地調整視角和深度,以期在日益紛繁擁擠的視野中觀察世界。但是,對日常之物的真實體察卻是非常困難的命題。而查萊赫斯基對拾得物的選擇、解構與重構,為我們揭示出一條解決這個命題的方法。
在藝術家的匠心運用之下,平平無奇的生活之物在空間中得以分離整合併綻放異彩。材料表面斑駁滄桑的歲月印跡,逐漸幻化成嶄新的生命,傳遞出微妙的美學意味。與此同時,觀者極力從藝術家營造的人為語境中尋找對象實體的本來面目。但是,由於我們習以為常的空間法則早已被藝術家顛覆無遺,藉由思維進行的對象重組無不以失敗告終。就像唐納德·賈德和其他極簡主義藝術家一樣,查萊赫斯基將物件與空間的關係提升到了美學的層面,但是他的創作方式似乎反其道而行之:化除了物件的空間性和完整性,繞開了極簡主義的「標準化創作」傾向,以更為直接的方式將冰冷的工業材料轉化為溫暖的故事,讓觀者在古舊斑駁、刀劈斧鑿表面之下,感受這些對象鬱鬱勃發的藝術生機。
邁克爾·查萊赫斯基認為自己的創作側重於物質性(或物質性的缺乏)多於特定的概念或是加入敘事。物件是明顯易懂的,它們不需要任何的意義。但在無聲無息的表面之下,敘事如同游絲一般沿著主觀思想慢慢牽連到一起,隨著物體的舊有語境被滌蕩盡淨,嶄新的秩序感與和諧感開始揭示它們不為人知的美麗。
關於藝術家
邁克爾·查萊赫斯基,1979年生於美國,現居紐約州比肯市。查萊赫斯基在巴德西蒙洛克學院獲副學士學位,在智利聖地亞哥菲尼斯大學獲學士學位。在南美洲生活六年後返回美國,此後他將早期創作的雕塑作品拆解並重構為二維的平面作品。曾參加眾多國內和國際藝術展。他的作品被全球私人和公共機構收藏,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法國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位於蓬皮杜中心),該館在2015年春購入其40英尺的鉅作《打開的屋子》( Open House)。 《紐約時報》旗下的《T Magazine》雜誌、《ARTnews》、《Hyperallergic》、《Design Milk》和《World Sculpture News》等知名媒體都曾撰文介紹該藝術家並賞析其作品。
畫廊: Double Q Gallery
藝術家: Laura Berger, Kate Bickmore, Sholto Blissett, Pierre Knop
開幕日期: 16 Sep, 2023
閉幕日期: 14 Oct,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