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浩登(香港)很榮幸為瑞典藝術家延斯·梵歌(Jens Fänge)舉辦個展《Sister Feelings》,這是繼上年春季貝浩登(巴黎)的《The Hours Before》展覽後,藝術家的第二次貝浩登個展,將呈現2016年創作的17幅新系列板面繪畫。
受20世紀初的拚貼法和古老影子戲的啟發,延斯·梵歌拓展出一種超現實的套娃(matryoshka)式美學,作品聚合不同圖像,營造出畫中有畫的獨特效果。他兼收並蓄,幾乎包羅了所有圖像類型,由肖像、靜物、室內景觀、城市面貌以至風景,全以抽象幾何方式共冶一爐。他亦在創作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不同的創作媒介和物料,包括油彩、鉛筆、軟塑膠、卡紙、布料。延斯·梵歌作品極具巧思,輪廓鮮明的主角多以剪貼的形式躍然於畫面,彷彿遊走於重重叠叠舞台般的圖層之間,無論是單幅作品還是系列作品,多變的視角構成了一個無盡的複雜迷宮。
事實上,視角轉換正是延斯·梵歌的創作核心。他希望觀者「幻想」同系列中的所有作品都在描繪同一場景,但分別來自不同人的記憶,不同時間點的記憶,最終展現的則是不同的觀點,儘管現實顯然並非如此。藝術家表示他曾受早期文藝復興繪畫中,線性透視仍未完全受制於幾何規律的概念啟發。要領會畫中迂迴視角的微妙,關鍵還是要近距離了解他的實際創作過程。為展覽創作系列畫時,延斯·梵歌不是一幅接一幅地單獨完成,而是把所有畫板鋪在工作室的地上,在同一時間內繪製所有畫作。畫的背景通常是色面或幾何圖形的碰撞,表現得抽象鮮明,從而帶出立體感,它們仿似無人的舞台,那正是藝術家開展劇場的地方。隨著藝術家的來回走動,視角轉換也逐漸顯現,裁剪好的人物、建構的元素、設計的圖案以及小幅的繪畫,從一塊畫板移到另一塊,直到抵達藝術家眼中的終點。整個聚合過程非常緩慢,近似板塊構造,成果卻不容忽視,正如我們所熟知地震能對地殼產生的影響。
在系列內的畫作中,重複又變形的相似人物、主題和圖案穿梭於系列內各畫作之中,往往會造成視覺回響,令觀者有似曾相識之感。然而,對於延斯.梵歌的複合作品,零星的畫面都各有其獨特視角,可互為補充或矛盾。例如,剪貼或描畫出來的人物,他們的眼神和姿態可指向多個方向,因而加深了構圖的複雜性,同時也帶出令人困惑的敍事發展。觀者想知道跌入畫中迷宮的人物去向,但故事卻朝着可見或不可見的滅點(透視畫中平行線的會聚點)推進。某些剪貼元素的尾段可以是一隻人腳、又或是一級樓梯,觀者隨之觀賞,看着小心翼翼地從框架外望,準備打破虛幻外牆的同時,亦會不期然揣測,自己是否才是延斯.梵歌視角遊戲的最終角色;而在作品間漫遊,不停轉換視點,為的是要尋找失去的會聚點。
Violaine Boutet de Monvel
延斯·梵歌,1965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現在斯德哥爾摩工作生活。
其作品已多次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展出,包括奧斯陸的挪威國家美術館、哥德堡美術館及斯德哥爾摩現代美術館。畫作也在國際展覽中屢次亮相,如美國圖森當代藝術博物館。
眾多公共及私人收藏機構皆有他的作品,包括斯德哥爾摩現代美術館、Magasin III當代美術館與基金會、哥德堡美術館、斯德哥爾摩H&M總部大樓的永久裝置、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
延斯·梵歌還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為當時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亞諾、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繪製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