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何用」從來是亙古亙今的議題,在疫情肆虐下,藝術家與畫廊人員都不禁反問這老掉牙的問題。面對這一波又一波突如其來的巨變,世上眾人都在摸索着應對的方法,改變現有的、捨棄過往的、思考可行的。三位當代藝術家鄭國谷、王純杰、李超雄都有着隨時應對時代改變,傾聽內心世界,對藝術創作抱持返璞歸真的心態,他們的創作隨人生閱歷而演變,幻化成具普世感知意義的作品。
展題取自於鄭國谷的《四臂幻化》,四臂觀音是藏傳佛教崇奉的重要神祗,具極其深厚殊勝的崇高地位。藏族人民深信,雪域之所以能夠得到教化,開創文明,和觀世音菩薩的化現有重要關聯。四臂觀音的唐卡構圖在藏傳佛教中各具深意,四臂分指「息、增、懷、誅」四佛行,備有平息苦痛、增加福報、救度眾生、消除惡念的寓意,出落成形象、體態、比例、手足姿勢皆有嚴謹的規範與象徵。鄭國谷疏理嚴密的色彩平衡、取其象徵意義的構圖,幻化出植根於宗教傳統,同時兼顧能量學、哲學、色彩論、陰陽定律的畫面。聖境、四臂觀音的動作姿態、甚至其背幔佛座經歷藝術家的配置,組合成目不暇給的視覺效果,帶來超脫俗世,提升心靈與身體素質的效果。《四臂幻化》此作亦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19春季大型鄭國谷個展的同系列作品,持續探索西方文化與數字技術與中國當代生活的關係。
同樣啓迪自佛教圖象,王純杰自2013年開始至今的《佛頭像》系列採用了具象的最高簡化形式,佛像的頭部輪廓線、髮髻、面型、兩耳,配以高純度的三色平塗手法,營造明確簡潔的象徵圖譜。明亮色彩賦予極簡視覺的衝擊力,同時通過變換不同的三色塊組合最大化地豐富圖像,使其圖像波普化,讓本身就具有符號化特質的佛像根據其象徵意義,啟示人們對信仰能量的本真回歸。一系列以香港為主題的畫作,是來自上海的藝術家自1983年來港後的在地觀察與感受。藝術家眼中的香港文化從來都在橫向擴展,迅時而短暫,此系列凝練王純杰強烈的敘事語言,表現人類面對各樣種霎時轉變時的踽踽而行。
李超雄的人物畫一直隨著他的心境而改變,醉心於漫畫世界的他,分別將自己投射在幾個不同角色。第一階段的Bilibi是一個天真英雄,是每個年少男生一直希冀自己能夠達成的理想人格。Bumi於梵文裡的音譯是「大地」的意思,這個角色的靈感來自佛教唐僧,是個在夢裡遊走的小行僧,他的夢中冒險則為了醫治夢外的他。最新的「帽子少女」總帶著一臉未經雕琢的懵懂,具有溫度感的肌膚質感,依舊帶有浪漫色彩。誠若藝術家所言:「不同角色的形象其實都是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這個認知差不多持續了近十年的時間。」對於夢與真理的追尋,應對萬千變化的時代,又或近至大家在疫情下如何改變習慣,答案始終會在生活中恰得。
畫廊: Double Q Gallery
藝術家: Laura Berger, Kate Bickmore, Sholto Blissett, Pierre Knop
開幕日期: 16 Sep, 2023
閉幕日期: 14 Oct,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