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幕:2021年11月20日(星期六) 下午3時至6時
Karin Weber Gallery 隆重介紹Wish You Well藝術展。
李卓媛的《Wish You Well》受殖民地時期曾被稱為「公家花園」的香港動植物公園舊明信片所啟發。這公園曾為英國駐香港總督的私人花園。位處公園中央的噴泉於1864年已存在,至今經歷多番重新設計與改裝。李卓媛觀察發現噴泉經常出現彩虹。每當噴泉出現彩虹時,她便邀請遊人向彩虹許願,並以寶麗萊捕捉當刻情況。她藉此默想「公眾」、「集體」這些詞𢑥,以致甚麼才能被稱為「我們」。
慧潔則與Linda Norris合力創作由Wales Arts International支援的「根與枝計劃」,這計劃包攬40多個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作品。創作概念源於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強制封城。「樹」被視為適應力、建立網絡和生長的象徵。曾以各種方式利用樹或木創作的藝術家們,在本計劃中被邀請遞交一張A6明信片形態的藝術作品。而Linda和慧潔則每人寄回他們各自手作原創的A6明信片系列的其中一張,予每位參與的藝術家作為回報。
林慧潔製作的明信片系列名為《丟失了的埃華》,每張都印有香港大角咀地圖,可是當中的一條街道被剪走了,且每一張明信片的地圖中被裁走的街道並不一樣。明信片背面那被剪走的街道所形成的洞旁則寫着街道名稱。作品概念源於大角咀一些以英國樹木名稱來命名的街道,那是殖民時期由英國官員所命名。第一條位於海旁的街道被命名為埃華街(Ivy Street,Ivy即長春籐,因當年英文翻譯為中文的程度不足故被譯為埃華),並曾植有長春籐樹。隨着時日流逝,該區不斷開墾發展,新出現的街道便被命名為橡樹街、櫸樹街、詩歌舞街(Sycamore Street,Sycamore即無花果)、洋松街、松樹街(Fir Street,Fir實際上是杉樹,但當年與Pine Street出現中英翻譯錯誤問題,所以一直以來被對調了)、合桃街、槐樹街等等。不過這些街道均未曾植有任何一種英國樹木。
Linda製作的明信片則糅合了繪畫與藍曬法,她運用從威爾士的家蒐集得來、大部分屬當地樹木的葉子來創作圖像。本作品的創作靈感源自許多香港街道都以英國樹名來命名,這些均被呈現在Linda的作品中,並伴隨一些獨特的威爾士樹木,包括一棵樹齡高達5,000年的老紫杉樹和一棵巴德西島蘋果樹。
藝術家簡介
李卓媛(生於1992年,香港)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獲文學士及藝術碩士。她憑作品《缺景》(2019)贏得「WMA大師攝影獎」,並曾獲選參與光影作坊的「New Light – 青年攝影創作系列」(2017)。她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基金(文化交流計劃)」的得主,並獲頒「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獎學基金 – 才藝發展獎學金(美術、文化和設計)」(2019/20)。她曾分別於2017及2018年到德國及台灣擔任駐留藝術家。最近參與的展覽包括:香港國際攝影節衛星展覽(2021)、由藝術推廣辦事處策劃並於香港動植物公園舉行的「邂逅!市中森」(2021)藝術展、在香港大會堂展出的「機遇!WMA年度展覽」、由Open Eye Gallery和華人當代藝術中心(CFCCA)在英國及香港合辦的「Peer to Peer: UK/HK」線上展覽(2020)。她的作品乃英國索爾福德大學藝術收藏的藏品之一,亦獲香港WYNG Foundation及私人藏家所收藏。
林慧潔於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獲藝術學士學位,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修畢藝術碩士。她在西班牙馬略卡費拉尼奇的第三屆視覺藝術比賽(2017)中贏得藝術獎第二名。最近參與的展覽包括:第32屆「進程 – 空間藝術節」(2021)、在保加利亞巴爾奇克文化與資訊中心「The Mill」舉行的「層次再排列」展覽(2021)、香港光影作坊的「和弦/不和弦」個展(2019)、法國洛爾格Galerie Le Garage的「錄像放映 – 林慧潔作」(2018)。她的作品獲香港文化博物館、西班牙的Setmanari Felanitx和環球藏家所收藏。
Linda Norris以威爾士為據點,用玻璃和繪畫進行創作,她是Warm Glass Prize (2012)的得主。她的作品曾於2015和2017年在英國玻璃藝術雙年展中展出。她曾受威爾士當代藝術會委託為Narberth Museum製作玻璃雕塑。
「根與枝計劃」的其他藝術家包括:
Janice Affleck (蘇格蘭), Patricio Álvarez Aragón (智利/德國), Inguna Audere (拉脫維亞), Olga Blokh (芬蘭), Evy Cohen (法國), Irma Collective (拉脫維亞), Robert Davies (威爾士), Madeleine Doré (加拿大/法國), Michele Dovey (威爾士), 馮德君(香港), Kim Dotty Hachmann (德國), Kenneth Hay (英國/法國), Nung-Hsin Hu (台灣/美國), Herbert W.H. Hundrich (德國), 葉曉燕(香港), Robert Jakes (威爾士), ⾕淑美(香港), 劉祖江(香港/台灣), Sian Lester (威爾士), Susana López Fernández (西班牙), Bim Mason (威爾士), Helen Maurer (英國), John Merrill (威爾士), Penka Mincheva (保加利亞), 余美明(香港), 謝明莊(香港), Moorland Productions (法國/英國), Kika Nicolela (巴西/比利時), Danny O’Hara (英國), Rachel Phillips (威爾士), Nia Pushkarova (保加利亞), Francoise Rod (法國/瑞士), Michael Rogers (美國/拉脫維亞), Ruth Sargeant (威爾士), Erika Tan (新加坡/英國), Annette Townsend (威爾士), Marcos Vidal Font (西班牙), Ian Wieczorek (愛爾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