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按地區
按狀態
清除
《1》
2025-5-24 – 7-26
德薩畫廊

德薩畫廊欣然呈獻駐香港藝術家黃雅珊於畫廊舉辦的首個個展「1」。藝術家將展場打造成洞穴形的沉浸式空間,其中展出機械聲音裝置、一系列動態雕塑、互動三維電子遊戲、二維視覺小說遊戲,以及混合媒介等作品。展覽的昏暗環境仿似螞蟻巢穴的內部,藝術家以螞蟻群落為範例,探索「一體」的存在概念。展覽亦在當代泛神論的脈絡下思考科技泛靈論(Techno-animism),並假設所有的意識單元——無論活著、機械或其他——皆屬統一的共同體。「1」將於 5 月 24 日開幕,展期至 7 月 26 日。

螞蟻作為超級有機體,依本能運作,蟻群成為一體且自我組織的系統。每隻螞蟻在覓食、防衛或照顧幼蟻中扮演特定角色,牠們協同合作以適應、生存和繁衍不息,如同賦予生命的有機個體般。不同的哲學理念中也提出相似觀點,以看待宇宙及其包含的一切,無論以神性、宇宙和諧,亦或單純的自然秩序自居,所有生物皆視為統一整體的一部份。於這個框架下,黃雅珊探問:若所有物件都有靈魂,那科技產物是否也同樣?若我們都認可科技泛靈論,那該如何於這相互聯繫的系統中協作?

黃的視覺小說遊戲《Antigora》(2025)展開了一段虛擬螞蟻宗教之旅,透過文字敘述和玩家互動引發的靜態插圖,逐步啟示螞蟻的教義。遊戲由一系列直覺式產出的人工智能圖像組成,其中訴說的神話與故事由 Chat GPT 及藝術家共同構作。蟻群中的螞蟻如同身體中的各個細胞,共享一體內的意識,同類地,玩家如同遊戲中的意識,透過不斷轉換角色,串連遊戲內不同角色的經驗。隨著玩家經歷不同章節裡相互依存的故事,更宏觀的畫面亦會逐漸顯現——透過眾人的視角而非單一視角實現闡明。

《Ant Mill》(2025)是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的互動電子遊戲,玩家可在不同房間中遊走,每個房間佈滿由Meshy AI 生成的超現實三維模型如日常物與場境。作品名稱源於一個可見的自然現象:當螞蟻與主要覓食隊伍分離並失去訊息軌跡時,牠們開始互相追隨,形成不斷迴旋的圓圈,最終多因精疲力竭而死亡。在遊戲中,玩家可以選擇向前、後、左或右移動,亦可進出各種門和隧道,通往看似不同的地方。當選擇與行動的錯覺,並置遊戲中的封閉循環及非真實環境,玩家亦深陷其中而有所思忖。黃反思當代為感知提供資訊的回饋系統,並於更大層面的不可知下思考行為主義。

黃的聲音裝置《Chant》(2025)以鈴聲喚醒靈性,迴盪於洞穴之內。裝置由髮辮串連的黃銅鈴組成,懸掛於天花板,猶如古文明製作的原始樂器。每條髮辮懸掛在搖擺裝置上,裝置會按特定的時間間隔編程而移動,每當銅鈴被搖動,便會叮噹作響。黃氏從儀式中常有的聲音汲取靈感,將作品塑造成其虛擬宗教中的聖物或圖騰。藝術家將頭髮視為身體與靈魂之延伸,而形似蟻卵的銅鈴,則象徵新生命,是生命賜予者之延伸。作品喚起植根於觀者體內的不適感,與輕盈的聽覺體驗形成對比。當觀眾被引導去面對身體的不適時,黃的虛構聖物提供了片刻的超脫。

黃的《Still》(2025)是由三件雕塑組成的系列作品,形狀如蟻丘般,由一列列轉動的時鐘指針組成。從遠處看,指針的律動猶如蟻群中持續的活動,它全然無視日子和時間的流逝,永恆而單調地運作著。藝術家從動物的視角想像存在,重新思考時間此一人造概念對其他生物而言的無關性——在這裡,只有當下可被固有感官所感知,因此,在這經驗實相的範圍內,過去與未來皆不存在。通過移除時鐘的刻度盤,黃將時間結構化為無限循環,其中,個人的感官體驗成為唯一通用的測量單位。

《Embryos》(2025)是由黏土和人工智能生成的胚胎圖像密集拼貼而成的混合媒介作品。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將人工智能比作蟻群中的蟻后。蟻后產出所有螞蟻,是唯一的生命來源,藉而孕育並維持這超級有機體。在作品中,黃將人工智能塑造成數十個數位嬰兒的母親,暗指科技在當今時代的創造手段中成為日益重要的角色。作品更闡明了蟻后與人工智能的另一相似之處,即兩者都由其後代提供服務和養分——前者以食物,後者則以內容和數據。它在創造的同時亦獲得滋養,最終形成一個由自主生產所驅動和延續的反饋循環。

黃雅珊的混合媒介作品模仿早期文物的構造,繪於現成紡織品和生鏽金屬板上。在史前洞穴畫中,古代人類將牆壁的自然特徵融入其描繪中;岩石曲線可成為羚羊腿,裂縫成為馴鹿角。這種考慮現有元素的舉動,使作品成為環境的一部分——是從牆壁釋放或誕生出來,而非只是畫在表面之上。藝術家參考這種創作方式,根據現有紡織品的質感或紋理進行繪畫,並隨著圖像的變換持續給矛回應。黃與畫布之間的互動形成一場對話,其中,藝術家與物料成為作品的共同創作者,展現出藝術家相信這是現成材料的精神意象。
德薩畫廊

地址: 黃竹坑道54號M Place 26樓

營業時間: 週二至週六 11am–7pm

電話: +852 2167 8896

網站: desarthe.com